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莛撞钟

以莛撞钟

莛(tíng停):草茎、草梗。用草茎去敲钟,毫无声响,比喻不能显示出才能。汉代东方朔在《答客难》中说:“正像常言所说:在竹管中观看天象,怎能辨清天文体系;用瓢子去量海水,怎能测量水文状况;用草茎去敲击巨钟,怎能发出声响呢?”后以此典比喻无知者向博学者请教,但所提问题过于浅薄,使对方无法回答。

【出典】:

汉书》卷65《东方朔传》2867页:“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例句】:

唐·韩愈《醉留东野》:“东野不回头,有如寸莛撞巨钟。” 唐·韩愈《答张彻》:“微诚慕横草,琐力摧撞钟。” 唐·元稹《泛江玩月》:“知君皆逸韵,须为应莛撞。” 宋·王安石《韩持国从富并州辟》:“有如持寸莛,未足撼镗鞳。” 宋·苏轼《和欧阳少师会老堂次韵》:“我欲弃官重问道,寸莛何以得春容?” 清·唐孙华《敬题先师朱昭芑先生遗像》:“驽乘烦轻策,洪钟扣寸莛。” 清·陈祖范《答任翼圣计偕留别》:“乌能石攻玉,愧用莛撞钟。” 清·李汝珍《镜花缘》16回:“今欲上质高贤,又恐语涉浅陋,未免以莛叩钟,自觉唐突,何敢冒昧请教。”


见“以莛叩钟①。”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典源】 《文选·东方朔 〈答客难〉》:“语曰‘以筦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注引《说苑》:“赵襄子谓子路曰:‘吾尝问孔子曰:“先生事七十君,无明君乎?”孔子不对,何谓贤邪?’子路曰:‘建天下之鸣钟,撞之以莛,岂能发其音声哉?’”《汉书·东方朔传》作“以莛撞钟”。

【今译】 汉代东方朔在《答客难》中写道:“正如常言所说:‘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 (用草茎撞击巨钟)’,怎么能辨清天象,测出大海,发出洪亮的钟声呢?”又春秋时赵襄子对子路说:“我曾问孔子:“先生先后事七十个国君,难道没有贤明之君吗?’孔子不回答我,怎么能称他为贤人呢?”子路说:“以草茎去撞击大钟,怎能发出鸣声?”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无知者向博学者质问,自示浅薄。

【典形】 持寸莛、寸莛、寸莛撞巨钟、洪钟扣寸莛、莛撞、用莛撞钟、撞莛、寸莛叩巨钟。

【示例】

〔持寸莛〕 宋·王安石《韩持国从富并州辟》:“有如持寸莛,未足撼镗鎝。”

〔寸莛〕 宋·苏轼《和欧阳少师会老堂次韵》:“我欲弃官重问道,寸莛何以得舂容。”

〔寸莛撞巨钟〕 唐·韩愈《醉留东野》:“东野不迥头,有如寸莛撞巨钟。”

〔洪钟扣寸莛〕 清·唐孙华《敬题先师朱昭芑先生遗像》:“驽乘烦轻策,洪钟扣寸莛。”

〔莛撞〕 唐·元稹《泛江玩月》:“知君皆逸韵,须为应莛撞。”

〔用莛撞钟〕 清·陈祖范《答任翼圣计偕留别》:“乌能石攻玉,愧用莛撞钟。”

〔撞莛〕 唐·韩愈《答张彻》:“微诚慕横草,琐力摧撞莛。”


【词语以莛撞钟】  成语:以莛撞钟汉语词典:以莛撞钟

猜你喜欢

  • 酌鲁

    源见“鲁酒薄而邯郸围”。谓饮薄酒。明王思任《〈苎萝山稿〉序》:“天寒雪甚,煨芋酌鲁,竟读其所为稿者,则何其纵横佚宕、奥衍冲邃之多也!”【词语酌鲁】   汉语大词典:酌鲁

  • 十八学士图

    《旧唐书.褚亮传》:“太宗(李世民)既平寇乱,留意儒学,乃於宫城西起文学馆,以待四方文士。……寻遣图其状貌,题其名字爵里,乃命亮为之像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予家

  • 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

    据说楚国使者子虚出使于齐时,齐王向他夸耀本国“车骑之盛”。子虚不甘示弱,也盛称楚国云梦的富丽,作为对齐王的回答。却遭到为齐国辩护的乌有先生的反驳。最后亡是公出来说:“楚则失矣,齐亦未为得也。”表示争论

  • 孟公不在兹

    源见“仲蔚蓬蒿”。谓知己者不在场。孟公,刘龚字,深知张仲蔚。晋陶潜《饮酒》诗之十六:“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 钻窥

    源见“钻穴逾墙”。指偷情。明单本《蕉帕记.揭果》:“你与弱妹有兄弟之谊,焉得复盟私念,辄尔钻窥?”《聊斋志异.周克昌》:“庸之所在,桂籍可以不入闱而通,佳丽可以不亲迎而致;而况少有凭藉,益之以钻窥者乎

  • 井春五经

    参见:五经纷论

  • 把酒持螯

    同“持螯把酒”。傅尃《满江红.八月五日联句》词:“把酒持螯,问今日、不知何夕。”并列 拿着酒壶蟹螯喝酒。这是人生一大乐事。语本《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

  • 学究天人

    《梁书.钟嵘传》:“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沈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学究天人。”究,研究。天人,天道、人事。形容人的学识渊博,有关天道、人事方面的学问皆通晓。后因以“学究天人”作为形容知识渊博的人之典故

  • 藏垢怀耻

    见“藏垢纳污”。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大人含弘,~,民之多僻,政不由己。”

  • 一掷副车

    同“一击车中”。清曹贞吉《减字木兰花.杂忆八首》词之一:“文章休论,一掷副车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