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耳之学

口耳之学

犹言耳食之学。从道听途说中知道一些皮毛而无实学的意思。意思是说,君子求学是耳朵听,心中领会,再通过身体力行加以实践,从而使其一切都可为后人取法。小人则不然,他们学习,只不过是耳朵进,嘴里出。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左右,哪里能使自己身心得到好处呢?更不用说可为他人所取法了。

【出典】:

《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例句】: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是当时虽从事于经义,亦皆口耳之学。”


偏正 ①只凭嘴上说说,耳朵听听亦即道听途说学到些如皮毛那样肤浅的知识。形容没有真才实学。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于耳,出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清·赵翼《廿一史札记》卷8:“是当时虽从事于经义,亦皆~。”用于学习态度方面。→末学肤受↔真才实学。②学习语音时重视口说耳听训练。故也称传统音韵学为“~”。清·章学诚《文史通义》7:“古人~,有非文字所能著者,贵其心领而神会也。”△现多用于指明这种学习态度不可取。→末学肤受 求其深入 ↔不求甚解。也作“口耳讲说”。


【词语口耳之学】  成语:口耳之学汉语词典:口耳之学

猜你喜欢

  • 在栋

    《易.大过》:“栋隆之吉,不挠乎下也。”孔颖达疏:“以其能拯于难,不被挠乎在下,故得栋隆吉。”后因以“在栋”称美居高官尊位。汉蔡邕《汉太尉杨公碑》:“在栋伊隆,于鼎斯宁。德被宇宙,华夏以清。”【词语在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人为深知自己的人效命,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语出《战国策.赵策一》:“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第五》:“故士为

  • 感虎渡河

    《后汉书.儒林传》:“刘昆……举孝廉,不行,遂逃,教授于江陵。光武闻之,即除为江陵令。时县连年火灾,昆辄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征拜议郎,稍迁侍中、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灾,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

  • 抹月披风

    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次韵》诗之五:“贫家何以娱客?但知抹月披风。”(《分类东坡诗》十八)用风月当菜肴,是文人表示家贫无以待客的戏言。细切叫抹,薄切叫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有“薄批明月,细抹清风

  • 禊序

    同“禊帖”。宋周密《齐东野语.〈禊序〉不入选帖》:“逸少《禊序》,高妙千古,而不入选。”宋楼钥《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诗:“幼军草《禊序》,文采粲日星。”【词语禊序】   汉语大词典:禊序

  • 梦赤龙

    参见:赤伏符

  • 孟姜女寻夫

    孟姜女,秦代万杞梁的妻子。秦始皇筑长城,把万埋在长城下。孟姜女送寒衣到长城,知道丈夫已死,恸哭,城为之崩塌。这个传说源于春秋时的杞梁妻。汉代刘向《列女传.贞顺》:“齐杞殖妻也。庄公袭莒,殖战死……。杞

  • 七里滩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传》:“(严光)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唐.李贤注引顾野王《舆地志》:“七里濑在东阳江下,与严陵濑相接,有严山。”七里滩又名七里濑、严陵濑、子陵滩,地在今浙江省桐

  • 赋就凌云

    参见“凌云健笔”。

  • 鸣弦

    源见“武城弦”。指吏治有道,百姓安乐。《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千室鸣弦。”【词语鸣弦】   汉语大词典:鸣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