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和衷共济

和衷共济

《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后以“和衷共济”谓同心协力,克服困难。明陈子龙《论召对内降疏》:“在陛下渊衷,以方谕大臣和衷共济,恐宪臣戆直,奏对之际,复生异同。”


偏正 比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语本《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依目前态势,两人断不能~。”△多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勾心斗角。也作“合衷共济”。


同心协力、克服困难谓之 “和衷共济”。

“济”,渡。《诗·邶 ( bèi) 风·匏 ( páo) 有苦叶》: “济有深涉。”传: “济,渡也。”

“共济”,谓共同度过 ( 难关) 。

那么,“和衷”是同心协力之义吗?

“衷”,本义为贴身内衣。 《说文·衣部》: “衷,里亵衣。”段注: “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假借为中字。”“衷”为“里亵衣”,“在内”,“假借为中”,因而可引申为 “内在”、“内心”、“心中”之义。如 “言不由衷”、 “衷心感谢”、 “诉衷肠”、 “衷情”等语,“衷”皆表示 “内心”、“心中”之义。

“和”谓协和、和谐。因此, “和衷”便是内心相和、协调。由此而知 “和衷共济”指的便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之意。

此语由 《书·皋陶 ( yáo) 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句中之 “和衷”与 《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句中 “共济”组成。《书·皋陶谟》孔传: “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鲁语下》韦昭注: “共济而已,佩匏可以渡水也。”( 匏为葫芦之属,内空干后有浮力)


【词语和衷共济】  成语:和衷共济汉语词典:和衷共济

猜你喜欢

  • 鲁鱼帝虎

    同“鲁鱼亥豕”。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四:“其翻译诸经……较之西域元文,已经三易。其中舛讹,不但鲁鱼帝虎而已。”并列 篆文“鲁”与“鱼”、“帝”与“虎”字形相近,古书传抄或刻印时常会弄错。因以指文字

  • 卖蒙懂

    《岁时广记》卷五引宋 吕原明《岁时杂记》:“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应之,即告之曰:‘卖与尔蒙懂。’卖口吃亦然。”蒙懂,迷糊;疾呆。“卖蒙懂”谓卖出痴呆,留下聪明给自家。为宋时的一种民俗。明田汝成《

  • 天荒

    指年代久远,还未开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荆南解比号天荒,大中四年,刘蜕舍人以是府解及第。时崔魏公作镇,以破天荒钱七十万资蜕。蜕谢书,略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解比:

  • 谢屐

    同“谢公屐”。唐李敬方《题黄山汤院》诗:“谢屐缘危磴,戎装逗远村。”【词语谢屐】   汉语大词典:谢屐

  • 子虚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

  • 朱履

    同“朱履三千客”。朱,通“珠”。宋张元幹《满庭芳.寿富枢密》词:“文彩风流瑞世,延朱履,丝竹喧阗。”清孙枝蔚《慰病足赠徐增子能》诗之一:“侯门不可往,朱履安可为?酒肉使人低,咎非口腹贻。”【词语朱履】

  • 功就名成

    见“功成名遂”。明·沈采《千金记·游仙》:“当初一个布衣人,到如今~,加封匪轻。”【词语功就名成】  成语:功就名成汉语大词典:功就名成

  • 战必胜,攻必取

    每次作战,没有不获胜的;每次进攻,没有攻不下的。 表示战斗力强,所向无敌。语出《史记.高祖本纪》:“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唐.张说《赠涼州都督郭君碑》:“树恩结信,立威用武,烜赫

  • 鹤子

    源见“梅妻鹤子”。以鹤为子,指隐逸生活。明高启《题溪山小隐》诗:“晚风携鹤子,春雨种鱼苗。”【词语鹤子】   汉语大词典:鹤子

  • 司空经惯

    同“司空见惯”。宋吴文英《婆罗门引.为怀宁赵仇香赋》词:“奈司空经惯,未畅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