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

只有一个虚名,指名声虽好,无实际内容。李元忠(486-545年),赵郡柏人(今河北隆尧)人。以忠孝仁恕盛称于世。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年),任光州(今河南光山一带)刺史,当时正值灾荒,百姓无食,面呈菜色。元忠上表朝廷,请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等到秋收之后再补偿所用的粮食。但朝廷只允许他用一万石粮食赈灾。元忠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平均每家分放不过一升、一斗。只落了个赈济灾民的好名声,根本解决不了实情。于是便私自作主,拿出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赈灾之事完成后,才上表陈述这件事,朝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嘉奖了他。

【出典】:

北齐书·李元忠传》卷22,314页:“……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5回:“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清·刘鹗《老残游记》7回:“此人十四五岁时,在嵩山少林寺学举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制胜处。”


述宾 空有其名,没有实际内容或真实本领。语出《北齐书·李元忠传》:“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老残游记》7回:“学了些时,觉得~,无甚出奇致胜处。”△贬义。多用于学识、本领方面。→有名无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也作“徒负虚名”、“徒拥虚名”、“徒有其名”。


【词语徒有虚名】  成语:徒有虚名汉语词典:徒有虚名

猜你喜欢

  • 王尼沧海叹

    同“王尼叹”。柳亚子《足疾就医吴门有作》诗:“莫效王尼沧海叹,江湖随路有风波。”

  • 南风薰

    《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史记》卷二十四《乐书》:“以歌《南风》。”帝舜曾作五弦琴,唱《南风歌》。故后以此为颂扬帝王恤民之典。亦可喻为帝王之歌。唐.李世民《重幸武功》:“于焉欢击

  • 蓝田出玉

    同“蓝田生玉”。《宋书.谢庄传》:“太祖见(谢庄)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见“蓝田生玉”。《宋书·谢庄传》:“(庄)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

  • 刘郎玉斗

    《史记.高祖本纪》载:鸿门宴刘邦命张良以玉斗一双献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时,项伯拔剑对舞,使项庄未能得逞。刘邦走后,范增拔剑斩碎玉斗。后以“刘郎玉斗”指贿赂之物。宋辛弃疾《破阵子.为范南伯寿》词:

  • 兰锄

    同“锄兰”。有碍于上而被清除。清唐孙华《寄题和州王氏五烈祠》诗:“兰锄不改芳,玉碎不渝洁。”

  • 宣尼壁

    源见“孔壁遗文”。指孔子故宅藏有古文经书的墙壁。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因称孔子为宣尼。唐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经出宣尼壁,书留晏子楹。”

  • 一马不跨两鞍

    旧时比喻贞女不事二夫。《元史.列女传》:“衣氏,汴梁儒士孟志刚妻。志刚卒,贫而无子,有司给以棺木。衣氏给匠者曰:‘可宽大其棺,吾夫有遗衣服,欲尽置其中。’匠者然之。是夕,衣氏具鸡黍祭其夫,家之所有悉散

  • 鲁戈挥

    同“鲁阳挥戈”。傅尃《次韵答今希》之三:“宿诺尚虚吴剑挂,斜阳空付鲁戈挥。”

  • 地妖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孔颖达疏:“言其怪异为之妖。”后以“地妖”指大地发生的怪异反常之事。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亦不能杀也。’”

  • 夷甫三窟

    源见“狡兔三窟”。又《晋书.王衍传》载:王衍字夷甫,官居宰辅,并以二弟分领荆州、青州,王衍对弟说:你二人在外,我留京城,足为“三窟”。后亦以为典,喻多种图安避祸求福之法。宋苏轼《用和人求笔迹寄莘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