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怨声载道

怨声载道

原作怨声满道,形容人们极端不满,怨恨之声充满道路。李固(94-147年),字子坚,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人,司徒李郃子。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年),以群臣荐授议郎。时宦官专权,朝政黑暗,外戚梁商欲揽取声誉,辟之为从事中郎。李固也想靠外戚来限制宦官势力。在致梁商信中说:“从前孝安皇帝在位时,于宫内任用伯荣、樊丰一类女宠宦官,朝政则信任周广、谢恽这班宦官,贿赂公行,升官不按次序,人们议论纷纷,怨言充满街巷。”后来在质帝朝李固与梁商子梁冀共录尚书事,因在拥立桓帝问题上与梁冀发生矛盾,被其害死。

【出典】:

后汉书》卷63第2078页《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周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例句】: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浙中大扰,无不被家者,其时怨声载道。”


主谓 怨恨之声充道路。邓贤《中国知青梦》:“凡是家里有知青和没有门路把子女搞回城的人家都对知青政策积怨甚深~,因此曲大妈的诉苦无异于一根导火线,把人们积压已久的愤懑情绪点燃了。”△贬义。用于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而强烈。→民怨盈途 民怨沸腾 天怒人怨↔皆大欢喜 口碑载道 颂声载道 普天同庆 歌功颂德 凫趋雀跃。也作“怨声满道”、“怨声盈路”、“怨声载路”、“载道怨声”。


【词语怨声载道】  成语:怨声载道汉语词典:怨声载道

猜你喜欢

  • 枕戈

    源见“不共戴天”。谓为父母报仇情殷志切。唐柳宗元《驳复仇议》:“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同“枕戈待旦”。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天方荐瘥,丧乱弘多,空思说剑,徒闻枕戈。”【词语枕戈】  

  • 刮目相待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畏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

  • 抱汉阴瓮

    源见“抱瓮灌园”。指闲居灌园生活。宋苏轼《次韵李公择梅花》诗:“何当种此花,各抱汉阴瓮。”

  • 信陵虚左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 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 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

  • 爱毛反裘

    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后因以“爱毛反裘”比喻愚昧不辨本末。《魏书.高祖纪上》:

  • 投马箠

    《旧唐书.封常清传》:“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投马箠(chuì马鞭)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於阙下。”投马箠渡河,是封常清极言军旅之众,意思是每个兵士投一根马鞭到河中,便可阻断流水,使大军得以

  • 骑牛

    源见“南阳佳气”。汉光武的代称。清吕留良《次韵黄九烟民部思古堂诗》:“跃马谁当据要津,骑牛何处问真人?”

  • 宾从投壶

    同“雅歌投壶”。宾从,宾客与随从。明陈子龙《喜袁临侯开府郧阳却寄》诗:“檄书倚马销金甲,宾从投壶佐玉觞。”

  • 使酒高阳

    源见“高阳酒徒”。泛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明汤显祖《南柯记.侠概》:“人生只合醉扬州,惯使酒的高阳吾至友。”

  • 蓝桥遇

    源见“蓝桥”。喻指男女邂逅有情。元陆文圭《念奴娇.洛阳耆英会》词之一:“欲捣玄霜,难寻玉杵,何日蓝桥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