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

矫(jiǎo角):纠正、矫正。枉:弯曲。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又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事物的偏失、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而又陷于另一偏失、错误之中。《汉书·诸侯王表》说:汉朝建立初期,为了矫正秦朝权力过分集中致使政权孤立的弊病,分割国土分封给宗室和功臣为王侯,结果使一些诸侯国跨州兼郡,数十座城市连绵,以致于宫室百官等各项建制竟与京城天子相同,诸侯国的力量又过于强盛了,这真是矫枉过正了。后以此为典,言矫正枉曲,超过限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又作“矫枉过直”。

【出典】:

汉书》卷14《诸侯王表》393、394页:“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而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颜师古注曰:“挢与矫同。枉,曲也。正曲曰矫。言矫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子弟,过于强盛,有失中也。”

【例句】:

汉·班固《汉书·孝成许皇后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穷之时,局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压之祸也,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本无禁固诸国通问之诏也,矫枉过正,下吏惧谴,以至于此耳。” 宋·李觏《寄上范参政书》:“孔子曰:‘礼,与其奢而宁俭。’矫枉过正,此其时也。” 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元·脱脱《宋史·王存等传论》:“他有更张,随事谏止,不少循默,然无矫枉过中之失。”


主谓 纠正偏差超过了限度而又转向另一方。比喻纠偏过头,改错方法不当。刘卫华、张欣武《哈佛女孩刘亦婷》:“父母建议用~的办法迅速解决问题,婷儿表示赞同。”△贬义。多用于表示处事方法失当而又产生新问题。→过犹不及 枉直必过。也作“矫枉过当”、“矫枉过直”、“矫枉过中”。


【词语矫枉过正】  成语:矫枉过正汉语词典:矫枉过正

猜你喜欢

  • 何郎好吟

    《梁书.何逊传》:“逊为扬州法曹,公廨有梅一株,逊常赋诗其下。后居洛,思梅花不得,请再任扬州。至日,花盛开。逊于东阁延诸名士醉赏之。”何逊喜欢在梅树下构思赋诗。后以此为咏梅之典。明.高启《梅花九首》其

  • 洗甲兵

    《艺文类聚》卷二引《六韬》:“文王问散宜生(周文王时十个乱臣之一):‘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蓍,音shī,古人筮用的蓍草茎,因也作为古代占卦的代称。古代人占卜常用蓍草和龟甲,

  • 长星劝汝酒

    源见“杯酒劝长星”。表示旷达处世的情怀。清黄遵宪《西乡星歌》:“长星劝汝酒一杯,一世之雄旷世才。”

  • 犯斗海槎

    同“犯斗槎”。宋唐庚《别闽中许秀才》诗:“扪参蜀道远,犯斗海槎归。”

  • 天醉

    《文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说秦缪公而觐之,飨以钧天广乐。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而剪诸鹑首。”李善注引虞善《志林》曰:“喭曰:‘天帝醉秦暴,金误陨石坠。”后以“天醉”喻世事混乱。陈衍《张广

  • 曲突迁薪

    同“曲突徙薪”。柳亚子《恭谒孙先生之灵堂有感》诗:“曲突迁薪今已矣,一夫不杀血成江。”

  • 四分五裂

    原指一个国家被瓜分,后泛指分散和不完整。公元前317年,秦以张仪为使者到达魏国,劝告魏襄王与秦连横。他说,魏国地方不过千里,兵卒不过三十万人,周围又无险可守,并与楚、韩、赵、齐等强国为邻。如果南连楚国

  • 劳苦功高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大功。《史记.项羽本纪》:“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听细说:听信小人之言。并

  • 剑及屦及

    《左传.宣公十四年》载:宋杀楚使申舟,楚王“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吕氏春秋.行论》载此事,作“履及诸庭,剑及诸门”。谓楚王听到申舟死讯后,来

  • 柱小倾大

    《汉书.李寻传》:“屋大柱小,可为寒心。唯陛下亲求贤士。”颜师古注:“言天下事重大,臣之任当得贤能者。”后因以“柱小倾大”喻指能力小者承担重任必出危险。南朝 宋谢灵运《陇西行》:“柱小倾大,绠短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