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莫须有

莫须有

比喻无罪被冤。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北宋末年投军,为秉义郎。建炎元年(1127年)上书高宗皇帝,反对南迁,被夺官归田。后投河北招抚司,被张所破格提拔为统制,随王彦渡河抗金,收复新乡,在太行山刺杀金将。后又随宗泽留守东京,为留守司统制。宗泽死后,随杜充南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岳飞率兵在建康(今南京)附近阻击金兵,大挫敌军。后又在清水亭、静安等地袭击北撤金军,收复建康,升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受命屯兵江州,守卫长江中游。在此后七、八年间,岳飞率部多次主动出击金兵,收复多处失地,功勋卓著。至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所部以及由他联络的各地义军,声势盛极。7月初取得了郾城大捷,收复郑州、洛阳等地,随后又大败金兀术主力,进军朱仙镇。金兵闻风丧胆,惊呼“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眼见收复东京已指日可待,岳飞鼓励将士乘胜杀敌,“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面对不利形势,金兀术准备放弃东京,渡河北去。但就在这时,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并已先行撤去岳飞友军,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岳飞虽上书力争,毫无效果。高宗、秦桧求和心切,一天之内竟下了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退兵。岳飞被迫班师。绍兴十一年夏,他受召回临安,被解除了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奸相秦桧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给部将张宪书信,要他逼朝廷恢复岳飞兵权。以谋反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下狱。岳飞含冤入狱后,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寺卿薛仁辅,都说岳飞无罪,监察御史万俟(mòqíxiè莫其谢)将他们全部弹劾罢官。宗正卿士愿以一家百口保释岳飞,万俟将其流放,死在建州。布衣刘允升上书为岳飞申辩冤屈,被投入大理寺狱处以死罪。凡是附和秦桧、万俟离制造岳飞冤狱的人,都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升迁。此案上报朝廷时,枢密使韩世忠愤愤不平,面问秦桧,秦桧说:“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张宪的书信虽不明确,而他们谋反的事莫须有(或许有)。”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怎能使天下人信服?”绍兴十一年12月29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临安风波亭。那时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洪皓尚在金国中,立即用蜡书飞报南宋朝廷,认为使金人畏惧的只有岳飞,金人甚至称岳飞为父。金国首领们听说岳飞死了,都斟酒欢饮庆贺。岳飞被害成为千古冤案。莫须有亦称三字狱。后人对这三字的解释有“或许有”、“不必有”二种,近来又有人释为“岂不应该有”(1993年岳飞及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未刊)。

【出典】:

宋史》卷365《岳飞传》11394页:“初,飞在狱,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俱劾去。宗正卿士请以百口保飞,离亦劾之,窜死建州。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下棘寺以死。凡傅成其狱者,皆迁转有差。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时洪皓在金国中,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例句】:

明·李东阳《三字狱》:“三字狱,天下服。服不服?杀武穆。奸臣败国不畏天,区区物论真无权!” 清·孟亮揆《于忠肃墓》:“意欲岂殊三字狱,英雄遗恨总相同。” 清·李玉《清忠谱·缔姻》:“污蔑忠良驱陷阱,莫须有罪案招承。”


其他 意思是恐怕有,也许有。后用来表示无证据地捏造罪名,制造冤狱。《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世忠曰:‘ ~三字何以服天下。’”张贤亮《小说中国》:“以今天的时态和生理状态对未来怀着~的恐慌,我名之曰‘提前忧郁症’或‘意识形态型幻觉症’。”△贬义。多用于罗织他人的罪名。


【词语莫须有】  成语:莫须有汉语词典:莫须有

猜你喜欢

  • 楚猴

    源见“沐猴而冠”。对项羽的戏称。金萧贡《楚歌》:“只贪衣绣荣楚猴,岂识金刀得秦鹿。”【词语楚猴】   汉语大词典:楚猴

  • 丙魏

    丙吉、魏相二人的合称。丙吉、魏相先后担任汉宣帝的丞相,以能识大体,为政宽平名重于世。丙吉、魏相二人相友善,被人称为贤相。《汉书·魏相丙吉传·赞》曰:“古代经书称国君为‘元首’(即“头”,喻君王),称大

  • 东人

    《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朱熹集传:“东人,诸侯之人也。”本指西周统治下的东方诸侯国人,后泛指陕以东之人。唐韩愈《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诗:“相公罢论道,聿至活东人。”唐李商

  • 郑牛

    唐.白居易《长庆集》卷五十六《双鹦鹉》诗自注云:古谚有:“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东汉.郑玄,为当代大儒,家中有牛,触墙成八字。后因以咏牛,或用为主人风雅,牲畜亦能书字之典。唐.白居易《双鹦鹉》诗:“

  • 郢调

    源见“曲高和寡”。指高雅的曲调。明陈汝元《金莲记.弹丝》:“〔琴〕:‘恐污尊听,不敢胡弹。’〔云〕:‘何必太谦,愿闻郢调。’”【词语郢调】   汉语大词典:郢调

  • 如汤灌雪

    同“如汤沃雪”。《孔子家语.王言》:“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见“如汤沃雪”。《孔子家语·王言》“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词语如汤灌雪】  成语:如汤灌雪汉语大词典:如汤灌雪

  • 落梁尘

    同“歌落梁尘”。宋刘克庄《最高楼.题周登乐府》词:“八音相应谐韶乐,一声未了落梁尘。”

  • 上官体

    初唐诗人上官仪所创的诗体。适合宫廷的需要,为当时士大夫所效法。《旧唐书.上官仪传》:“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斅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斅:通“学”。【词

  • 图麟阁

    同“图像麒麟”。唐李德裕《春日独坐思归》诗:“岂望图麟阁,惟思卧鹿门。”

  • 霸上棘门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刘礼屯军霸上;徐厉屯军棘门;周亚夫屯军细柳。天子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