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进退维谷

进退维谷

犹言处境艰难。清许葭村《与致仕太仆祝》: “视彼逐市朝、进退维谷者,相去奚啻霄壤! ”●《诗·大雅·桑柔》: “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谮: 不信。胥: 相。榖: 善。相传周厉王好利,大臣芮良夫劝谏不听,便作《桑柔》诗,以讽厉王暴虐,小人得势,贤人被逐而陷入深谷之中。


主谓 进退都处于困难之中。比喻处境窘迫困难。语出《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高阳《粉墨春秋》:“整天空袭警报不断……到香港的人,如果当地没有亲友可以投靠,便陷入了~的窘境。”△一般表示用于陷入窘境,无所依靠。→进退两难 左右为难 ↔畅行无阻左右逢源 进退自如。也作“进退唯谷”、“进退惟谷”。


进退都陷于困难境地谓之 “进退维谷”。

“维”,语助词。“谷”呢? 有困境之义吗?

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谓之 “谷”,此处自然行走不便,因以比喻困境。所以 “进退维谷”,讲的就是进退都陷于困境。

此语出自 《诗·大雅·桑柔》: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传:“谷,穷也。”穷、困义通。笺: “前无明君……故穷也。”疏引王肃云: “进不遇明君,退不遇良臣,维以穷。”

清·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以 “谷”为 “榖”之借字,释为“善”,意指进退两难善全。意虽同,然以 “谷”通 “榖”则非。因“人亦有言,进退维谷”前两句即是 “朋友已谮 ( 不信任) ,不胥以榖 ( 不相与善) ”。诗文不可能前句用本字,后句用借字,故马说未允。


【词语进退维谷】  成语:进退维谷汉语词典:进退维谷

猜你喜欢

  • 洗手奉职

    比喻廉洁无私。唐代韩愈《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建中四年,侍郎赵赞为度支使,荐公为监察御史,主馈给渭桥以东军,洗手奉职,不以一钱假人。贼平,有司考核,群吏多坐贬,独公以清苦能检伤无漏失,迁河

  • 万斛泉源

    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万斛:极言泉源的丰富,也用来形容文思的汹涌不竭。宋代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

  • 龟畴

    《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孔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后遂以“龟畴”指治理天下的大法。明张居正《贺灵雨应祈表》一:“

  • 遗弓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

  • 五秉

    《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杨伯峻注:“五秉则是八十斛……周秦的八十斛合今天的十六石。”后借指赈穷济急之粮。《梁书.诸葛璩传

  • 三脚虾蟆

    比喻没处可寻之物。清代翟灏《通俗编.禽鱼.三脚虾蟆》:“《五灯会元》:杨大年与石霜园参征,杨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园曰:‘一任?跳。’按,俗言虾蟆唯月中者三脚,因有三脚虾蟆没处寻之谚。”【词语三脚虾

  •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衰兰:衰败的兰草。咸阳:秦国京都。此处借指汉都长安。 衰兰送客呵咸阳古道,天若有情呵和天也老。 原意是说金铜仙人辞汉去魏时,山川草木都悽然送行,天地间呈现一派愁惨之象。天若有情也会忧伤变老的。语出

  • 宿舂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本指隔夜舂米备粮,后因以“宿舂”指少量的粮食。《周书.韦孝宽传》:“常以边外之军,引其腹心之众。我无宿舂之费,彼有奔

  • 箸下万钱

    同“日食万钱”。宋陈造《戏作》诗:“箸下万钱无足取,厨荐三韭徒自苦。”

  • 挂冠仙尉

    源见“吴市隐”。借指弃官隐居的高人。清董俞《念奴娇.述感》词之二:“谁是黄粱初梦醒,甘作挂冠仙尉?”【词语挂冠仙尉】   汉语大词典:挂冠仙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