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是孔子非常反对的一种作风。他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出典】: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并列 路上听来的话。指无根无据的传说。语本《论语· 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我在写作中,也犯过不调查研究的错误,凭~地写了,结果教训很深。”△用于传闻方面。→齐东野语 街谈巷语 捕风捉影 ↔言之凿凿 凿凿有据 目击耳闻耳闻目睹 真知灼见。也作“道听涂说”。


解释道、途:道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处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里记载,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说,在道路上听说,又在道路上传播,这是有德行的人应该废弃的。

吕氏春秋·察传》也说:“听到他人的言论不可不考察,因为很有可能经过多次传播撒布,白的已经变成了黑的,黑的已经变成了白的。狗像玃,玃像马猴,马猴像人,很有可能据此类推出狗像人的结论,其实人和狗相差很远。所以听到传说然后去考察才是正确的,听了后不加考察,还不如不听。”接着又讲了三个故事:其一,鲁哀公听到“乐正夔一足”这话,以为是说音乐官员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就问孔子这话是否真实。孔子说,这话本来的意思是说,音乐具有强大的教化人民的功能,而夔这个音乐长官又非常称职,所以治理天下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因此“夔一足”,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而是说“夔一个人就足够了”。其二,宋国一户姓丁的人家没有井,他家里常年有个人住在外面专职挑水。等家里打了一口井后,家里人告诉别人:“吾穿井得一人。”有人听到后,传说道:“丁家人在打井的时候得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谈论起这件事,宋国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是节省了一个劳力,而不是从井里得到了一个人。”其三,孔子的弟子子夏要到晋国,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的时候说:“晋师三豕涉河。”子夏就说:“不对啊,是己亥过河。因为‘己’和‘三’字形相近,‘豕’与‘亥’字形相近,因此弄错了。”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河”。

例句

作为记者,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事实表明,道听途说往往是不可靠的。


【词语道听途说】  成语:道听途说汉语词典:道听途说

猜你喜欢

  • 沙丘之马

    源见“方皋相马”。指良马。元马臻《寄澉川杨如山》诗:“吾闻沙丘之马黄骊牝牡世莫知,九方皋去不复有。”

  • 乃心王室

    《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乃:你。王室:朝廷。后因以“乃心王室”比喻忠于朝廷。晋.陈寿《王国志.魏书.钟繇传》:“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宋.秦观《李泌

  • 卫后鬓鬓

    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因黑发如云而被宠幸。汉代张衡《西京赋》:“卫后兴于鬒发,飞燕宠于体轻。”鬒( ㄓㄣˇ zhěn 诊):黑发。《文选.西京赋》李善注引《汉武故事》:“子夫得幸,头解。上见其美发,悦之

  • 买臣乘轺

    参见:买臣归

  • 治丝而棼

    《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纷乱)之也。”公元前七一九年春,卫.公子州吁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君。为了缓合人民对他的愤恨,便挑拨宋、郑两国关系,并联合宋国,出兵围困郑国

  • 绣衣吏

    同“绣衣持斧”。唐杜牧《许七侍御弃官东归寄赠十韵》:“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词语绣衣吏】   汉语大词典:绣衣吏

  • 杯度

    源见“杯渡”。借指高僧。清钱谦益《如此过两年》诗:“暂将杯度别,瞽见铜人制。”

  • 竹林得阮

    源见“竹林七贤”。借指侄子。宋无名氏《水调歌头.贺人生侄》词:“人道兰庭生谢,我羡竹林得阮。”

  • 玉石难分

    见“玉石不分”。唐·陆贽《招谕淮西将吏诏》:“兵戈既接,~。”【词语玉石难分】  成语:玉石难分

  • 枯形灰心

    源见“槁木死灰”。形容身心寂静,不为外物所动。宋苏轼《参寥子真赞》:“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并列 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度消极,心如枯井。宋·苏轼《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