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

比喻摹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公孙龙问魏牟,我少学古代圣贤之道,成年后又了解仁义的宗旨,自己以为已经无所不通了。可是在听到庄子高论之后,极觉新奇,不知是自己口才不如他,还是知识不如他。现在我都无法张嘴说话了。你看怎么办?魏牟回答时一方面以井底之蛙与东海老鳖对话极言庄子学说博大精深,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又劝公孙龙不要盲目放弃自己学说,改学庄子。他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燕国少年到赵国邯郸向当地入学习走路的故事吗?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方式,反而失去了原来走路的本领,只好爬回本国去了。现在你不离开这儿,也将忘记你原先擅长的那一套本事,失去职业。公孙龙张口结舌,远避而去。

【出典】:

庄子·秋水》:“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太息,仰天而笑曰:‘……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偏正 比喻盲目模仿(别人),而把自己原来的长处都忘掉。语本《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论文要得文中天,~终不然。”△贬义。多用于描写效人出丑。 →东施效颦 颦别开生面。也作“邯郸匍匐”、“学步邯郸”。


【典源】《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 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成玄英疏:“寿陵,燕之邑; 邯郸,赵之都。弱龄未壮,谓之余子。赵都之地,其俗能行,故燕国少年远来学步。”《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今译】 燕国寿陵有少年见赵国邯郸人走路姿态很美,就到邯郸去学那里人的步态,不但没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盲目模仿,照搬他人,结果反而更糟。

【典形】 步类寿陵、邯郸步、邯郸匍匐、邯郸学步、邯郸之失、失本步、寿陵步、寿陵匍匐、学步、羡邯郸、矜学步、失步人、邯郸无高步。

【示例】

〔步类寿陵〕 唐·温庭筠《上学士舍人启》:“步类寿陵,文渐涣水。”

〔邯郸步〕 宋·陆游《忆昔》:“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

〔邯郸匍匐〕 金·元好问《刘君用可庵》之一:“著脚绳桥已足忧,邯郸匍匐更堪羞。”

〔邯郸学步〕 宋·姜夔《送项平甫倅池阳》:“论文要得文中天,邯郸学步终不然。”

〔邯郸之失〕 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扶步有邯郸之失,勉视无离娄之明。”

〔失本步〕 唐·李白《古风》之三十五:“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寿陵步〕 唐·刘禹锡《和武中丞秋日寄怀》:“空愧寿陵步,芳尘何处寻?”

〔寿陵匍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可谓寿陵匍匐,非复邯郸之步。”

〔学步〕 唐·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昔予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词语邯郸学步】  成语:邯郸学步汉语词典:邯郸学步

猜你喜欢

  • 击楫誓江

    同“击楫中流”。宋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此志无人共,愁吟两鬓丝。”

  • 轑釜

    《史记.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

  • 昭然若揭

    《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清清楚楚。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子误子之误,昭然若揭矣。”主谓 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揭,高

  • 子桑寒饥

    《庄子.大师宗》:“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桑是《庄子.大师宗》中所写的

  • 子野之聪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认为,即使有离娄明亮的目力,有公输子那样灵巧的技术,如

  • 冀缺耨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文公以为下军

  • 袁安坠睫

    《后汉书.袁安传》:“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后汉和帝时,帝年幼小,懦弱无能,朝中大权落在外戚手中,司徒袁安每朝见君王议论国事时,

  • 变古易常

    《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后以“变古易常”,谓改变传统与风习。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并列 更改传统的法制

  • 垂天鹏翼

    同“垂天翼”。宋吴则礼《鹧鸪天.曹丞相诞日》词:“永遇英雄际会时,垂天鹏翼逐云飞。”

  • 黄熊入寝

    《左传.昭公七年》:“郑子产聘于晋。晋侯(平公)有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指私语)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杜预注:晋所望祀山川,皆走往祈祷),有加而无瘳。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