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驽马恋栈

驽马恋栈

原作“驽马恋栈豆”。驽马:低劣的马。栈:马棚,马槽。比喻庸人贪图眼前小利,而无远大目标。曹爽(?-249年),字昭伯,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侄孙。魏明帝曹睿时为武卫将军。曹芳即位,他和司马懿同受遗诏辅政,与司马懿争权,被其所杀。起初,曹爽总揽朝政,架空司马懿。司马懿遂诈称病重,骗过曹爽。不久,趁其与诸兄弟亲信随齐王曹芳出城之机,发动政变,率兵关闭城门,占据武库。这时,大司农桓范听到消息,骗开城门,趁乱出城,投奔曹爽。司马懿知道后对蒋济说:“智囊跑了。”蒋济说:“桓范虽有智谋,然而劣马只是贪恋马槽中的食物。曹爽识见庸下,目光短浅,一定不会听他的。”果然,桓范劝曹爽南据许昌,招四方州郡之兵讨伐司马懿。曹爽却犹豫不决,最后自动请降,不久被杀。

【出典】: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裴松之注引干宝《晋书》卷9第287页:“桓范出赴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例句】:

宋·黄庭坚《次韵寄李六弟济南郡城桥亭之诗》:“驽马恋栈豆,岂能辞絷缧。” 宋·陆游《题舍壁》:“身寄瓜牛庐,手持科斗书。尚憎驽恋栈,肯羡鹤乘车。”


见“驽马恋栈豆”。


【典源】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晋·干宝《晋纪》 曰:‘桓范出赴(曹) 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晋书·宣帝纪》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三国时,司马懿 (封宣王)趁大将军曹爽随齐王曹芳出京城之际,发动兵变。大司空桓范奔赴曹爽处,为之画计。但司马懿的谋士蒋济说:“桓范虽然有智谋,但劣马只知贪恋马棚中的那点草料,曹爽一定不会采纳他的计谋。”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贪恋安乐、禄位。

【典形】 恋莝豆、恋栈、恋栈驽骀、恋阜、弩马顾栈、心存恋豆。

【示例】

〔恋莝豆〕 宋·苏轼《次韵子瞻对月见忆》:“我生疲驽恋莝豆,崔翁游边指北斗。”

〔恋栈〕 宋·陆游《题舍壁》:“尚憎驽恋栈,肯羡鹤乘车?”

〔恋栈驽骀〕 清·杨潮观《温太真晋阳分别》:“就有死生缓急堪相共,恋栈驽骀惶恐。”

〔恋皁〕 宋·苏轼《哭刁景纯》:“华堂不见人, 瘦马空恋皁。”

〔驽马顾栈〕 宋·张孝祥《诸公分韵蹑冒顿之区落》:“凤皇翔千仞,驽马顾栈皁。”

〔心存恋豆〕 宋·李清照 《打马赋》:“且夫丘陵云远,白云在天,心存恋豆,志在著鞭。”


【词语驽马恋栈】  成语:驽马恋栈汉语词典:驽马恋栈

猜你喜欢

  • 软尘红

    源见“东华软尘”。比喻繁华热闹、追名逐利的场所。清郭元釪《答邵子湘》诗:“老却少微星下客,梦魂肯踏软尘红?”

  • 御史床

    《艺文类聚》卷二十六引萧纲《玄览赋》:“御史之床犹在,督议之门不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六《越州会稽县》:“御史床在会稽,虞翻为长沙桓王(注:长沙桓王指孙策。三国吴主孙权追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

  • 讱言

    《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后以“讱言”谓慎言。明吕坤《呻吟语.涵养》:“平居时有心讱言还容易,何也?有意收敛故耳。”【词语讱言】   汉语大词典:讱言

  • 望同点黛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卷八):“华不(fú)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原是形容华不注山俊秀挺拔,林木青翠,后用于比喻山崖秀色。

  •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见〔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其他 比喻心情刚强之人,变为非常柔顺。 晋刘琨为段匹䃅所拘,自知必死,为五言诗,赠其故吏卢谌云:“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孽海花》35回:“自从花翠琴嫁

  • 一钱斩吏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张乖崖(宋张咏自号)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傍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钱也。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

  • 平戎十八策

    《新唐书.王忠嗣传》:“乌苏米施可汗请降,忠嗣以其方强,特文降耳,乃营木刺、兰山,谍虚实。因上平戎十八策,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攻多罗斯城,涉昆水,斩米施可汗,筑大同、静边二城。”唐代名将

  • 铜驼荆棘

    铜驼:铜铸的骆驼,古时设置在宫门的外面。铜驼被荆棘遮蔽。形容亡国后的凄凉、残破景象。索靖(239-303年),字幼安,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少时超凡绝俗,与乡人汜衷等四人并入太学,时称“敦煌五龙”。晋

  • 以汤沃雪

    汤,热水。沃:浇。比喻轻而易举,势在必成。《淮南子.兵略训》:“若以水灭火,若以汤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之:到。用:行得通。偏正 汤,沸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轻而易举,立见功效。《淮南

  • 山阴道中,应接不暇

    见“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