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开皇十三年(593)改蒙山县置,属邛州。治所即今四川名山县。《元和志》卷32名山县:“因县西北名山为名。”大业初属临邛郡。唐属雅州。明洪武十年(1377)废入雅州,十三年(1380)复置。清属雅州府
①即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十二里龙王庙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2大名县图:东南有“龙王庙,卫河县丞”。②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三十里花木镇。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龙王庙镇在“邑西北六十八里”。(1)
西晋太康元年 (280) 置,属郁林郡。治所当在今广西桂平、武宣、象州等县一带。南齐以后废。
亦名海甸。在今北京市西北海淀区。明蒋一葵 《长安客话》 卷4: “水所聚曰淀。高梁桥西北十里, 平地有泉,滮四出, 淙汩草木之间, 潴为小溪,凡数十处。北为北海淀,南为南海淀。远树参差
即今哈萨克斯坦境之巴尔喀什湖 (或说即里海)。《隋书·铁勒传》: “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等诸姓八千余。”
在今四川沐川县南。为中都河上源之一。《方舆纪要》卷73沐川长官司:芭蕉溪在“司东四十里。源出隆马山……入于马湖江”。《清一统志·叙州府一》:芭蕉溪“在屏山县西,雷波厅北,沐川司南界。源出隆马山阴,流入
即今江西萍乡市东南三十里南坑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 15: 萍乡县有南坑。民国 《昭萍志略》 卷1: 南坑市在县南,“距城三十里”。(1)在福建省南靖县南部、船场溪两侧。面积168平方千米。
明崇祯九年(1636)筑,即今贵州黔西县。《方舆纪要》卷123附水西宣慰司:水西城“水西巢穴也。直贵阳府之北,旁多大山深箐,径路迂回,夷恃为险”。清康熙三年(1664)置黔西府。明崇祯九年(1636年
辽清宁中(1055—1064)置,治所在混同县(今吉林松原市东三岔河镇东北石头城子)。辖境约当今吉林松原市北部。金初废。辽清宁中置,治混同县(今吉林扶余县东石头城子)。属东京道。辖境相当今吉林省扶余县
西魏大统十七年 (551) 改首阳县置,为渭源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渭河北岸。《元和志》 卷39渭州渭源县: “因渭水为名。” 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陕西下: “渭源,以渭河源于此名也。” 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