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雷山
在今湖南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二县为邻。《清一统志·澧州》:五雷山“在慈利县南三十里。一名雷岳山。山最高,屏障环拱于县南。有龙头岩、虎踞石、会仙桥诸胜。道水出此”。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在湖南省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两县相邻。有大小山岭十余座,主峰海拔970多米。峰顶终年云雾缭绕,危崖绝壁,气势磅礴。有玉皇阁、观音堂、三清殿、关爷殿、翰林祠、紫禁宫、灵官殿、朝圣门、三天门、金殿等建筑。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在今湖南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二县为邻。《清一统志·澧州》:五雷山“在慈利县南三十里。一名雷岳山。山最高,屏障环拱于县南。有龙头岩、虎踞石、会仙桥诸胜。道水出此”。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在湖南省慈利县南,与石门、桃源两县相邻。有大小山岭十余座,主峰海拔970多米。峰顶终年云雾缭绕,危崖绝壁,气势磅礴。有玉皇阁、观音堂、三清殿、关爷殿、翰林祠、紫禁宫、灵官殿、朝圣门、三天门、金殿等建筑。为道教名山,与湖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又称南武当山。
在今河北灵寿县西北七十里。《明史·地理志》灵寿县:“北有叉头镇巡检司,后迁于慈峪镇。”
即今江苏通州市(金沙镇)西南三十八里张芝山镇。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东南“三十五里曰张芝山镇”。在江苏省通州市南部、通吕运河两岸。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3.8万。镇人民政府驻张芝山,人口 660
即今福建惠安县北涂岭镇。元元统二年 (1334) 置涂岭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1387) 废。明嘉靖 《惠安县志》 卷 2: 涂岭山“在观音山北。昔有涂姓者居之,兄弟三人既没而为神。今郡城东湖滨有昭
一名镐水。又作鄗水。关中八川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水经·渭水注》: “鄗水上承鄗池于昆明池北,……北注于渭。” 唐以后镐池涸废,其水遂绝。古水名。又作鄗水、镐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上承镐池,北流
宋大理国置,属善阐府。驻地即今云南呈贡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呈贡县。大理国置,驻地即今云南省呈贡县。属善阐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呈贡县。
①又作辛集。即今山东菏泽市东二十里辛集镇。为通巨野县孔道。清 《乾隆内府舆图》: 菏泽东北有新集。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 作新集铺。②又作新店集、新店汛。即今河南新县治。清尹耕云 《豫军
即安门。汉长安城南面中门。王莽改曰光礼门。
①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所谓“关中”同义。楚、汉相争,萧何镇守关中,《史记·太史公自序》 谓“萧何填抚山西”。《正义》曰:“谓华山以西也。”《汉书·赵充国传》:“秦汉以来,山东出
在北京大兴县 (黄村) 东南五十二里采育镇。清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 卷64: “采育乃古安次县采魏里也,明初为上林苑,改名蕃育署,而人仍呼采育,合新旧而名之也。” 《日下旧闻考》 卷90: “采育在
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置,治所在临贺县 (今广西贺县东南贺街镇)。《元和志》 卷37贺州:“贺水出州东北界,西流,又注临水,郡对临、贺二水,故取名焉。” 大业二年 (606) 废。唐武德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