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脱亨站
明初改元忽帖罕站置,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古洞河口大古洞村。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克脱亨站”。
明初改元忽帖罕站置,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大古洞河口大古洞村。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克脱亨站”。
在今新疆哈密市东北。《清一统志·镇西府》: 雅尔玛罕山 “在府城东南三百里。山脉自库舍图岭东行二百里,至此峰峦峻拔,高入云汉”。
隋、唐铁勒十五部之一。在今蒙古国东部东方省一带。《新唐书·回鹘传·拔野古》: 拔野古 “一曰拔野固,或为拔曳固,漫散碛北,地千里,直仆骨东,邻于靺鞨”。唐贞观三年 (629) 入朝,二十一年 (647
指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之白沙河。《水经·江水注》:“又有湔水入焉。水出绵虒道, 亦曰绵虒县之玉垒山。吕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
即今湖南浏阳市东北三十里浏水滨古港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29载:浏阳县东有“古港市”。
即今四川昭觉县东北竹核乡。民国常隆庆《雷马屏峨调查记》:竹核坝“宽约六里,长约十里,皆属稻田,海拔1900米,居民约千家”。“竹核”彝族意为有温泉之地方。在乡东南有竹核温泉。
明洪武十七年 (1384) 升剑川县置,属鹤庆府。治所在柳龙充 (即今云南剑川县)。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改属丽江府。1913年废为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剑川县置,治今云南省剑川县南
①在今四川兴文县南大坝镇。《方舆纪要》卷73太平长官司:大坝“北连都掌,南迫芒布(部),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余里”。元置大坝军民府于此。《明史·程信传》:成化三年(1467),戎县山都掌族反,
古沙水支津,淮水支流。《汉书·地理志》 沛郡城父县: “夏肥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水经·淮水注》: “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于城父县,……东注,俱入于淮。” 故道自今河南郸城县东南分沙水东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明洪武七年 (1374) 改置沿河祐溪长官司。
即拔汗那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唐天宝三年(744),改拔汗那国号为宁远。都城在西鞬城(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纳林河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