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七乌兰木伦河
即今长江南源木鲁乌苏河支流尕尔曲河。在青海西南部。《清一统志 · 西藏》: 喀七乌兰木伦河 “源出巴萨通拉木山西北四百余里什达尔乌兰达布逊山,东南流五百余里,入木鲁乌苏”。
即今长江南源木鲁乌苏河支流尕尔曲河。在青海西南部。《清一统志 · 西藏》: 喀七乌兰木伦河 “源出巴萨通拉木山西北四百余里什达尔乌兰达布逊山,东南流五百余里,入木鲁乌苏”。
1914年改孝义县置,属陕西关中道。治所即今陕西柞水县。1928年直属陕西省。在陕西省南部。面积 2322 平方千米。人口15.5万。辖10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乾佑镇。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
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之巴拉嘎尔郭勒。《元史·特薛禅传》: 太祖谕按陈弟册曰: “当以胡卢忽儿河北为邻,按赤台为界。”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东巴拉嘎尔高勒。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
①东魏武定七年(549)改东徐州置,治所在宿预县(今江苏泗阳县西北郑楼乡古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改为安州。②唐武德初臧君相据楚州,号东楚州。治所在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四年(621)君相降,
南齐建元二年(480)置,属龙安郡。治所在今安徽太湖县东。陈太建五年(573)废。古县名。南朝齐建元二年(480年)置,治今安徽省太湖县东。陈太建五年(573年)废。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八十里。《晋书·荀羡传》:东晋永和中,羡“北镇淮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即此。北齐置石鳖县。在今江苏省宝应县西。三国魏邓艾筑以屯田。《晋书·荀羨传》:羨北镇淮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南
亦名左溪。在今广西西南部,为郁江上源之一。《寰宇记》卷166邕州上林县:“左水源从笼州中,出六百里,流入郁江。”《明一统志》卷85太平府:左江“发源交阯界。流五百八十里至古万寨,下流九十里,至合江镇与
即今青海共和县驻地恰卜恰镇。清乾隆《西宁府志》 卷21西宁至藏路程: “南路白彦脑儿……五十里至恰不恰,有草无柴,青海蒙古住牧。四十里至西泥脑儿。” 民国汪公亮 《西北地理》 第二十三章: “民国八年
即陕陌。在今河南陕县西南。《元和志》 卷6陕县: “陕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古地区名。即“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周成王时周、召二公分主之地。《括地志》:“陕原在陕县西南二十五里,(周、召二公)分
梁别宫。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宋 《景定建康志》 卷21: “梁金华宫在青溪东,去台 (城)三里。” 并引 《舆地志》 曰: “梁大同中所筑,昭明太子蔡妃所居。” 《梁书· 陆襄传》: 中大通三年(5
在今江西万载县北高村乡。元、明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袁州府》: 高村镇 “在万载县西七十里。旧有巡司,后裁”。(1)在江西省万载县北部。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高村街,人口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