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
在今安徽太湖县北。《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四面山“在太湖县北十五里。下有大中寺”。《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四面山“山方而锐,四面如一”。
在重庆市西南江津市南部,邻近贵州省。同名主峰海拔 1709 米。以山、水、林、瀑取胜,景色壮丽。丹霞地貌发育,悬崖峭壁,奇峰异石,瀑布成群,落差100米左右的即有8处。并多湖泊溪流。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岩画等人文景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今安徽太湖县北。《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四面山“在太湖县北十五里。下有大中寺”。《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四面山“山方而锐,四面如一”。
在重庆市西南江津市南部,邻近贵州省。同名主峰海拔 1709 米。以山、水、林、瀑取胜,景色壮丽。丹霞地貌发育,悬崖峭壁,奇峰异石,瀑布成群,落差100米左右的即有8处。并多湖泊溪流。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新石器时代晚期岩画等人文景观。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左翼前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布尔根省赫希格温都尔西。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蓝津关 “在县东北”。《清一统志· 太平厅》: 蓝津关 “在厅东三十里。旧名滩津关。四山环阻,中通鸟道,为要害地”。
即今山西应县东南约三十里大石口村。宋代为应州东南往代州繁峙要道。《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雍熙三年(986),潘美攻下契丹寰、朔、云、应等州,与杨业以兵护四州民内徙,契丹复陷寰州,杨业欲“领兵出大石路”
即今安徽寿县东五里东津渡。《水经·肥水注》:“肥水自黎浆北径寿春故城东为长濑津。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水陆舟车,是焉萃止。”
在今河北霸州市南。《清一统志·顺天府二》:中亭河“在霸州南。一名新挑河。又名栲栳圈河。旧有古河,上自莲花台,下达台山,绵亘数十里,岁久淤塞。明嘉靖二十四年,副使陆坤循故道修浚,后复淤。本朝康熙三十八年
一作砦前圩。即今湖南桂东县南二十里寨前乡。清光绪《湖南通志》 卷1桂东县图: 县西南有砦前塘。
又作领噶尔谿、晤欲领喀尔。即今西藏南木林县东乌郁。《清一统志·西藏》 藏地诸城:乌雨克灵喀城“在日喀则城东南三百七十里”。
北宋东京 (今河南开封市) 著名园林之一。在南薰门外东北普济水门西北会灵观南。《国朝会要》 载: “大中祥符八年八月,诏会灵观池以凝祥为名,园以奉灵为名。”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北黄许镇。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四川卷上: 绵竹县 “以其地宜竹,故名绵竹”。《三国志·魏书· 邓艾传》: 景元四年 (263),邓艾率大军灭蜀汉,攻占江油后,
宋置,属莲城县。在今福建连城县东冠豸山附近,为县治东障。清初改名冠豸寨。北宋筑,在今福建省连城县东莲峰山。后改冠豸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