圁阴县
即圜阴县。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陕西佳县西北秃尾河南岸。《水经·河水注》: 圁水“又东径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东汉末废。
即圜阴县。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陕西佳县西北秃尾河南岸。《水经·河水注》: 圁水“又东径圁阴县北,汉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阴矣”。东汉末废。
在今河北遵化市西北七十里。本名丰台岭,清初改名凤台山,康熙年间以此地为东陵所在,封为昌瑞山。
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北杂谷河注入岷江处姜维城北。《明史· 地理志》 威州: “旧治在西北凤坪里,宣德三年六月迁于保子冈河西。” 保子关置于此。
即今青海西宁市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北川河。源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东南流至西宁市西北入湟河。《水经·河水注》:长宁川“水出松山,东南流径晋昌城,晋昌水注之。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水注之。……长宁水
在今江西上饶县南。《清一统志·广信府二》:八房巡司“亦作八坊场,与福建邵武府接界。明初置巡司,今因之”。房,又作坊(《明史·地理志》)。在今江西省上饶县东南。明、清置巡检司于此。
一作三堂寨。北宋置,属武冈县。在今湖南武冈县东北六十五里。
1941年伪满改四平街市置,为四平省会。治所即今吉林四平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仍为四平市。1947年为辽北省会。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属吉林省。简称四。在吉林省西南部、东辽河下游。面积1.5
古地域名。指东陵之阳,即今安徽九华山东南麓,包括今青阳、石台青通河、陵阳河、青弋江上游及其以北贵池、铜陵间沿江地带。《楚辞·九章·哀郢》: “凌 (陵) 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当陵阳之焉至兮
即今河北威县东十六里方家营乡。清《畿辅舆地全图》威县图:东有方家营。
北宋置,属元城县。在今河北大名县境。
元置,属金竹府。治所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南。明初废。明郭子章《黔记》卷7作古筑,隶金竹府。俗名古羊县。古县名。元置,治今贵州省长顺县西南。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