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置,属济州路万户 (初称隆州)。在今吉林长春市东南石碑岭。《金史·谋衍传》: 皇统四年 (1144),“其兄活女袭济州路万户,以亲管奥吉猛安让谋衍,朝廷从之”。后废。
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 置,属懋功厅。在今四川丹巴县。1914年改置丹巴县。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七十里黄站镇。清置巡司于此。光绪 《黄安县志》 卷10 《兵事》: 同治六年 (1867) 正月,捻军 “由黄陂站、吕旺城至西南乡”。
即古鉧泉。在今湖南资兴市东。
明代西藏地名。明代在乌思藏置都指挥使司,又在全境分封政教领袖五人为王分治辖地。永乐十一年 (1413) 封萨迦教派高僧为思达藏辅教王。《明史·西域三·辅教王》: “辅教王者,思达藏僧也。” 辅教王为明
一名严陵山。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南四十里。《后汉书·严光传》: 严光 (字子陵) 南归,“耕于富春山”,即此。山上有严子陵钓台,临江有严子陵祠。
明成化十五年(1479)于花马池营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即今宁夏盐池县。正德元年(1506)改为宁夏后卫。明弘治七年(1494年)由花马池营改置,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正德元年(1506年)改置宁夏
即今河北武安市西南徘徊镇。明嘉靖 《武安县志》 卷2有徘徊镇。在河北省武安市西南部、南洺河北岸。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徘徊,人口2570。洺河水经此,盘旋而东,故名徘徊。195
①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城市西一里。《水经·江水注》:“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东汉建安十五年(210)为宜都郡治。南朝梁移于江北(在今枝城市东五十里)。贞观八年(634)废入
瞻对土司有上瞻、中瞻、下瞻之分,故称“三瞻”。在今四川新龙县境。《清史稿·鹿传霖传》:光绪年间,率兵“渡雅龙江抵瞻巢,斩馘过当,尽收三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