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定边县

定边县

①北宋政和六年 (1116) 置,为定边军治。治所在今陕西吴旗县西铁边城镇附近。金皇统六年 (1146) 降为定边寨。

②元至元二十二年 (1285) 置,属镇南州。治所即今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后废。明洪武中复置,属楚雄府。清雍正七年 (1729) 废入蒙化府。

③清雍正九年 (1731) 置,属榆林府。治所即今陕西定边县。乾隆元年 (1736) 改属延安府。民国初属陕西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


(1)古县名。(1)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置,治今陕西省吴旗县西北。为定边军治。金废。(2)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南涧县置,治今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属镇南州。后废。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复置,属楚雄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又废。(2)今县名。在陕西省西北端。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和甘肃省为邻,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连。面积 6920 平方千米。人口30.5万。辖11镇、14乡。县人民政府驻定边镇。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筑定边城,后置军。政和六年(1116年)置定边县,为军治。故治在今吴旗县西北铁边城镇。明正统二年(1437年)于今址设定边营,取“底定边疆”之意。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设定边县,属延安府。1913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7年于县设陕甘宁边区三边专署,后改为三边分区。1949年属陕北行署区。1950年属榆林专区,1969年属榆林地区,1999年属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风沙高原过渡区。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中温带干旱气候过渡区。农产以糜、谷子、荞麦、莜麦、玉米为主。养羊、养猪较普遍。大盐、甜甘草、皮毛誉为“定边三宝”。有机械、盐化、电力、炼乳、制药等厂。榆定、延定、定绥等干线公路通贯县境。名胜和纪念地有三边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玉皇阁(现名鼓楼)等。


猜你喜欢

  • 朱家村

    即今安徽歙县南十里朱村乡。清乾隆《歙县志》卷1《都鄙》有朱家村。集镇名。在云南省宣威市西北部、得禄河河谷。得禄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200。村民朱姓居多,故名。产玉米、马铃薯、稻、小麦、豆类、烤烟等

  • 伊阳渠

    在今河南嵩县东十里。《方舆纪要》卷48嵩县:伊阳渠“分伊水以溉田”。

  • 汉津驿

    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沔城镇东北一里。《方舆纪要》卷77沔阳州:汉津驿在“州城东北一里。驿前有江北渡,东接汉阳,西接潜江、景陵,为一州之津要”。

  • 黄江

    亦作大黄江。指今越南红河下游,河南宁省北面之红河。《明史·安南传》: 永乐七年 (1409),张辅等讨简定,“由黄江、阿江、大安海口至福成江,转入神投海口,尽去贼所树桩栅”。

  • 绥安郡

    ①西晋置,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寻改为县。南朝宋废。②东晋隆安五年 (401) 桓玄桥置,属荆州。治所在绥安县 (今湖北荆门市西)。后徙治今湖北洪湖市西北 (原沔阳县西南)。《资治通鉴》: 东晋隆安

  • 蚌埠市

    1947年由凤阳县析置,治蚌埠集 (今安徽蚌埠市)。解放后1949年4月隶皖北行署区。1952年复属安徽省。(蚌bèng) 在安徽省北部偏东、淮河两岸。全市面积5952平方千米(市辖区446平方千米)

  • 通化市

    1942年伪满析通化县城区置,为通化省会。治所即今吉林通化市。1945年属安东省。1949年属辽东省。1954年属吉林省。简称通。在吉林省东南部,东界鸭绿江邻朝鲜。面积1.57万平方千米(市辖区761

  • 浈阳驿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旧芙蓉驿置,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明初置,在今广东省英德市西南。

  • 天平囤山

    在今贵州岑巩县西北都素之南。《方舆纪要》卷122都素蛮夷长官司:“天平囤山在司南二里。《志》云,土人避兵处也。”

  • 富家坳

    即今四川合江县西南九支镇,对岸为贵州赤水县。民国 《合江县志》 卷1: 富家坳场 “距城九十里。在赤水县对岸,仅隔赤水河。居民六十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