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州
金大定七年 (1167) 改归化州置,治所在宣德县 (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区)。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万全、尚义、张北、崇礼、沽源县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镶黄旗、兴和、商都、化德县等地。翌年改名宣德州。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归化州置,治文德县(即今河北宣化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沽源、崇礼、张家口、宣化、万全、张北、尚义,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察哈尔右翼前旗、商都、化德及镶黄旗等地。次年又改为宣德州。
金大定七年 (1167) 改归化州置,治所在宣德县 (今河北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区)。辖境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万全、尚义、张北、崇礼、沽源县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镶黄旗、兴和、商都、化德县等地。翌年改名宣德州。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归化州置,治文德县(即今河北宣化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沽源、崇礼、张家口、宣化、万全、张北、尚义,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察哈尔右翼前旗、商都、化德及镶黄旗等地。次年又改为宣德州。
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南垄下。《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长乐县 “松下镇” 条下: 垄下城 “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嘉靖四十年,居民筑此以备倭。周一里”。即今福建省长乐市东南垄下。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以
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南灵江北岸前所镇。《清一统志·台州府》: 前所寨 “在临海县东九十里海门卫北。明洪武二十八年建前千户所,筑城周三里有奇。南临椒江,与卫城仅隔一水。本朝改为寨,设都司、守备驻防。今增置巡
故址在今江苏吴县境内。《清一统志·苏州府二》: 辟疆园 “晋时顾辟疆之园也。王献之入会稽,经吴门,先不识主人。值辟疆方集宾友,酣燕园中,而献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唐时其园犹在,顾况尝假以居”
西晋改斥章县置,属广平郡。治所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废入列人县,太和二十年(496)复置,北齐废。见“斥章县”。
金置,属滕县。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六十里。
即今越南义静省西与老挝甘蒙省交界之侨诺山。《新唐书·地理志》: “自驩州西南三日行,度雾温岭。”
北宋政和三年 (1113) 置,属靖州。在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西七十五里,明置零溪巡司。
在今湖南桂东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方舆纪要》卷82桂东县:乌春山“峰峦攒聚,道径险僻。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境之伊逊河。《水经·濡水注》: 索头水 “北出索头川,南流,径广阳侨郡西,又南流注于濡水”。即此。
即今广东东源县东北蓝口镇。明置巡司于此。《清一统志·惠州府》: “其地为龙川往来孔道,古为石砦,临河险峻。”在广东省东源县东部。面积196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蓝口圩,人口5340。因濒临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