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门口
即今甘肃康县南岸门口镇。1944—1957年康县曾迁治于此。民国张维 《甘肃省县总分图》 武都县图,东有岸门口镇。
即今甘肃康县南岸门口镇。1944—1957年康县曾迁治于此。民国张维 《甘肃省县总分图》 武都县图,东有岸门口镇。
一作菊噶木寺。在今西藏拉萨市内。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6: 菊噶木寺俗名菊冈寺,“毗连经园,楼高三层,为蒙古僧人学经之所”。
西汉置,属太原郡。治所即今山西阳曲县。西晋末废。古县名。西汉以狼孟邑置,治今山西省阳曲县。汉、魏属太原郡,晋属太原国。北魏省。
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民国 《湖北通志》 卷36长阳县: 株栗寨 “ 《县志》: 嘉庆二年教匪首领覃家耀等由剪刀山据株栗寨。又同治三年逆首田士珺倡乱,亦负嵎于此。后均为官军所破。案,株栗寨在县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升梅州置,治所在程乡县 (今广东梅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梅县、平远、蕉岭等市县地。二十三年 (1286) 复为梅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梅州置,治程乡县(今广
又作䍧柯或牂牁。 隋开皇初置, 为牂柯郡治。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唐武德二年 (619)改为建安县。古县名。牂,又作䍧。隋置,治今贵州省瓮安县境。唐永徽后废。隋、唐时曾先
即今辽宁黑山县东北饶阳河镇。民国徐曦《东三省纪略》 卷9京奉铁路车站道里表: “绕阳河,黑山县小于家窝铺地方。”
在今江苏南京武定门外秦淮河上。建于明初。《明一统志》卷6南京:中和桥“在上方桥西”。1947年9月,美军士兵将在桥上纳凉的市民王守本和国民党空军士兵葛发庭推入桥下淹死,造成著名的“中和桥事件”,激起中
又作两鹰墟。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六十里两英镇。清光绪《潮阳县志》卷4:乌鸦墟在“县西六十里黄陇都,俗称两鹰墟”。
北宋置,属乐至县。在今四川乐至县南四十里石湍镇。在四川省乐至县境南部。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石湍,人口 1500。五代后期设市,宋代置镇。因河道绕石壁,水流湍急而得名。1949年
四川沱江别称。指今流经资阳、资中、内江等市县之河段。《寰宇记》 卷76内江县: “资江,按《郡国志》 云: 内江县有水,深百丈,实群川总会之所。” 《明史·地理志》 资县: “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