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渠

广济渠

①即隋通济渠。唐改名。《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

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新唐书·地理志》陕州陕县:“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孙长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清一统志·陕州直隶州一》:“《州志》:起自州东三十里交口村,堰水入城。金大定间,耶律翼民重浚,今淤。”

③一称广济河。蒙古中统二年(1261)开浚。自今河南济源市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东南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至温县东入黄河。《元史·河渠志》:“广济渠在怀孟路,引沁水以达于河。”二十余年后淤废。天历三年(1330)修复。《清一统志·怀庆府一》:广济河“其在济源、河内者,即古朱沟水。其至温县入河者,即古沙沟水”。故道在今河南济源、沁阳二市及温县境。

④在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沁水与运河之间。明正统中,河决汴梁,东北趋漕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河入海。景泰五年(1454),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1)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交口。唐武德元年(618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2)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详“通济渠”。(3)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开浚。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于此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入黄河,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河阳(今孟州)、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二十余年淤废,天历三年(1330年)修复。今河南省济源、沁阳、温县等市县境内犹有广济河遗迹。(4)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沁水、运河之间。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今阳谷县东南)南沙湾运河堤,漕运阻绝,屡塞复决。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逾年功成,沙湾遂塞,漕运复通。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猜你喜欢

  • 訚岭

    即今浙江开化县东北银岭。《方舆纪要》 卷93开化县: 訚岭 “在县东北七十里,与遂安县分界”。

  • 马渡关

    亦作马度关。明嘉靖中置,属巴州。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北马渡乡。《方舆纪要》卷68巴州“米仓关”条内:“马度关在州东三百里,其相近又有长乐关。”清属东乡县。《清一统志·绥定府二》:马渡关“在东乡县西北三百里

  • 诗亭

    古诗国。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东平国亢父县: “诗亭,故诗国。”

  • 妫汭

    古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尚书·尧典》:“釐降二女于妫汭。”孔安国传:“居妫水之汭,……汭,音如锐反,水之内也。”或以为系妫水与汭水的合称。

  • 竹城

    在今湖南澧县东南一里。《舆地纪胜》卷70澧州:竹城,“建炎、绍兴之扰,州尝寄治于仙明湖之南岸,以竹为城,至今人犹以竹城目之”。或说在今湖南岳阳市东。《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巴陵县“刘备城”条下:“又有

  • 九陌

    《三辅黄图》卷2引《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后遂泛指都城中的大路。唐骆宾王《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亦指田间的道路。汉长安城中有八街、九陌。见《三辅黄图》卷二引《三

  • 交州

    ①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交州刺史部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十五年(210)移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越南承天以北诸省。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为交、广二州,

  • 济咙

    即济隆城。今西藏吉隆县东南吉隆。清松筠《西招纪行诗》 注: “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济咙边隘。”

  • 崤郡

    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恒农郡置,为陕州治。治所在陕县 (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隋开皇初废。北周武帝改弘农郡置,治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陕县地。属陕州。隋开皇初废

  • 佛罗安国

    故地或以为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西岸。地当东西方水陆交通要冲。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2“三佛齐国”条:“其属有佛罗安国,国主自三佛齐选差,地亦产香,气味腥烈,较之下岸诸国,此为差胜。有圣佛,三佛齐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