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庐山

庐山

①亦名东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二十里东芦山。《隋书·地理志》:溧水县有庐山。《宋史·河渠志七》:南宋乾道年间,建康守臣张孝祥言:“秦淮水三源,一自华山由句容,一自庐山由溧水,一自溧水由赤山湖,至府城东南,合而为一。”

②古称南障山。又名匡山、匡庐。即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耸立于鄱阳湖、长江之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其次为香炉、五老、天上等峰。《史记·河渠书》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水经·庐江水注》:“《豫章旧志》曰,庐俗字君孝,本姓匡,父东野王,共鄱阳令吴芮,佐汉定天下而亡,汉封俗于阳,曰越庐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汉武帝南巡,睹山以为神灵,封俗大明公。远法师《庐山记》曰,殷周之际,匡俗先生受道仙人共游此山,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矣。”山多巉岩、峭壁、清泉、飞瀑之胜,林木葱茏,气候宜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誉称“匡庐奇秀甲天下”。著名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三迭泉、含鄱口等。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1)别名匡庐、匡山。《水经注·庐江水》:“庐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舍于宫庭之山,故世谓之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近长江,东临鄱阳湖。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9千米,宽约16千米。主峰汉阳峰,最高海拔 1474 米。多峭壁、瀑布和云海。仙人洞、五老峰、香炉峰、含鄱口、龙首崖、三叠泉等为重要景点。夏季凉爽,为著名避暑胜地。植物品种丰富,建有以引种驯化为中心的庐山植物园。富人文景观。有始建于东晋的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林寺、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北宋观音桥等著名古建筑。山顶牯岭镇一带多名人别墅,建筑风格各异,并有各种旅游、疗养设施。建有登山公路和缆车。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2)旧县级行政区名。1978年由庐山管理局改置,驻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镇。1980年撤销,改设九江市庐山区。

庐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赵堡镇

    即今河南温县东北赵堡镇。《清一统志·怀庆府二》: 赵堡镇 “在温县东北十五里”。在河南省温县东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赵堡,人口 6700。春秋时晋将赵洁在此筑堡镇守黄河渡口,

  • 快州

    明永乐五年(1407)属建昌府。治所在仙吕县(今越南北部海兴省之仙侣县)。辖境相当今越南海兴省西南部快州、兴安县一带。宣德二年(1427)以后入安南。

  • 弘静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升弘静镇置,属灵州。治所在今宁夏永宁县南望洪乡附近。大业初属灵武郡。唐属灵州,神龙元年(705)改为安静县。古县名。又作宏静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

  • 徐马寨

    即今河北南宫市东南六十六里徐马寨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4南宫县图: 东南有徐马。

  • 布日都庙

    或作布尔都庙。即今内蒙古正镶白旗西北布日都苏木。1946年察哈尔左翼正白旗(1949年正名为正白旗)迁驻于此。1950年为正白镶白联合旗驻地。“布日根”,蒙古语意为绿洲淀。1956年正白镶白联合旗改称

  • 太原

    ①又作大卤、大原。即今山西太原市一带。《尚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②在今宁夏固原县北。《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狁,至于大原。”《国语·周语上》:“宣王既

  • 太公城

    故址在今缅甸中部抹谷附近。相传为缅甸最古都城。据《新元史·外国列传》 “缅国”条所述,此城同江头城、马来城、安正国城和蒲甘缅王城并称为缅中五城。《新唐书·南蛮列传下》 骠国之“悉利移”城亦在此。

  • 乌兰布通山

    又作五兰布通山。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南乌兰布统乡北之大红山。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抚远大将军福全率清军在此击败准噶尔噶尔丹。古山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南乌兰布统乡大红山。清康熙二十九年

  • 石首县

    西晋置,属南郡。治所即今湖北石首市。《旧唐书·地理志》:石首县“取县北石首山为名”。南朝宋废。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荆州(后改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民国初属湖北荆东道。1932年直属

  • 滨湄滩

    在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永兴岛东南,位于湛涵滩西南方。与东岛和湛涵滩成弯月形势。此滩最浅水深11米多,底质为珊瑚沙。中国渔民向称三筐大榔或三筐大郎。1935年公布名称为蒲利孟滩。1947年改名滨湄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