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出今河南巩义市东南,北流经荥阳市汜水镇西,北入黄河。《汉书·高帝纪》:楚大司马咎、长史欣皆“自刭汜水上”。注:“如淳曰:‘汜读如祀。’师古曰:‘此水旧读音凡,今彼乡人呼之音祀。’”《水经·河水注》: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江州路置,治所在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市)。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德安、湖口、瑞昌、彭泽等市县地。1912年府废。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江州路置,治德化县(今
在今山西应县东南三十七里茹越口村。《宋史·地理志》: 代州繁畤县有茹越寨,即此。金置镇,明清为茹越口堡。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西南六十里。《舆地纪胜》卷124琼州:云露山“有三潭。俗传旧有民居,陷为三潭,号陷屋潭。上潭林木阴森,人不敢近;其次二潭有小石如橄榄,有窍可穿,号橄榄珠”。
明永乐十三年(1415)置,属安府。治所在今越南中部义静省境。宣德二年(1427)以后入安南。
在今山东日照市西南安东卫镇。《左传》:昭公十九年(前523),“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资治通鉴》:南齐建武二年(495),“青、冀二州刺史王
即高都山。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楚宋玉《高唐赋》 云: “巫山女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寰宇记》 卷148巫山县: 高都山 “高邱盖高都也”。光绪
即阿伏斤水。在今陕西甘泉县东北三十里。
①西汉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北。《水经·江水注》: “其地夷敞,北拒大江,江沱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东汉改为枝江侯国,三国魏复为枝江县。东晋移治今枝江县西南百里洲。唐初属
亦名大坪山。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九十里,崇州市西北二百余里。《元丰九域志》卷7:永康县有天国山。《方舆胜览》卷52崇庆府:天国山“在永康县。左连大面,右连鹤鸣,前临狮子,后枕大随等山。有龙池及融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