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板桥

板桥

①即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板桥村。平绥铁路 (今京包路) 有大台支线通此。

②亦作版桥。唐末汴州城西军事要地。在今河南开封市西。《旧唐书·马燧传》: 大历十一年 (776),马燧平定汴州,让功于李忠臣,“乃引军退舍于板桥”。《旧五代史· 梁书 · 太祖纪》: 光启三年(887) 秦宗权围汴州,派张眰屯赤冈,“秦贤屯于版桥”。即此。

③在今河南正阳县南商山道中。唐温庭筠 《商山早行》 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即此。

④在今四川三台县东南。《资治通鉴》: 五代唐长兴三年 (932),“李仁罕自遂州来,赵廷隐迎于板桥”。胡三省注: “板桥在梓州东南。”

⑤元为站,属昆明县。即今云南昆明市东四十里大板桥镇。《方舆纪要》 卷114昆明县: 板桥驿,“明初沐英等征云南,师至板桥,即此”。清有县丞驻此。

⑥即今云南罗平县东北板桥镇。清有经制外委驻此。


(1)古桥名。在今四川省三台县东南。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后蜀赵廷隐迎李仁罕于此。(2)古地名。(1)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为其西面门户。《资治通鉴》:唐大历十一年(776年)马燧讨平汴州李灵曜后,“引军西屯板桥”,即此。(2)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商山道中。唐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3)即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大板桥镇。为昆明外围防戍要地。明初沐英等征云南,师至板桥,即此。(3)集镇名。(1)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南部、板桥河两岸。属板桥街道办事处。人口 7500。为原板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初名板桥浦,因古代“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三国时为军事要地。宋至清称古雄镇。1911年改名板桥街。产稻、小麦、蔬菜等。有农机、水泥、砖瓦等厂。宁铜铁路和宁马高速公路经此。(2)在安徽省休宁县南部、沂源河西岸。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300。古为驿道,建有木板桥,故名。盛产茶叶、毛竹、木材、板栗、猕猴桃。淡水养鱼发达。有综合加工厂。有公路接慈张公路。(3)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南部、路南坝子南缘。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140。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穿村而过的巴江中砌石墩铺木板成桥,因名。旋改石拱桥,仍称板桥。产稻、蚕豆、小麦、烤烟等。为县内较大农贸集市。有公路北接昆那公路。(4)在甘肃省合水县西北部、马莲河与县川河交汇处。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10。明、清前村南县川河上架有木板桥,故名。特产黄花菜。有麻袋厂。马莲河、县川河上均架有公路桥,为县交通枢纽。宜兰、合庆公路经此。古迹有金清凉寺石雕造像和宋忠义将军张吉墓。


猜你喜欢

  • 仇池山

    一名瞿堆,又名百顷山。在今甘肃西和县南洛峪,为杨氐根据地。《三秦记》:“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水经·漾水注》:汉水“屈径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

  • 洰掖戍

    在今山东青州市东北弥水上。《方舆纪要》卷35益都县:“《后魏书》:太和十六年,青州洰掖戍获白雉一头,时以为瑞云。”

  • 哀江

    在今湖南湘阴县南。《方舆纪要》 卷80湘阴县 “湘江” 条下: “ 《志》 云,县南三十五里有哀江,亦名哀江浒,旁有大哀,小哀二洲,以舜二妃哀思于此而名也。其水自湘江分流,过敖头,经板滩,至女洲,历县

  • 都云 (雲) 洞长官司

    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东南。明弘治六年 (1493)废。

  • 成都右卫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明一统志》卷67成都府:成都右卫“在府治西三里”。后废。明洪武中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清初废。

  • 森尼木台

    一作胜金台。清乾隆年间置,即今新疆吐鲁番市东胜金乡。乾隆 《西域图志》 卷31辟展:森尼木台 “自连木齐台西至此七十里”。

  • 白渡桥镇

    北宋置,属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南四十里白桥镇。古镇名。即今安徽省和县南白桥。宋置。

  • 昌蒲县

    西晋置,属敦煌郡。治所即今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后废。古县名。西晋置,治今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属敦煌郡。十六国仍属敦煌郡。后废。

  • 沁园

    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北沁水北岸。《清一统志·怀庆府二》:沁园“金时官僚宴会之所,有石图本。今废”。

  • 葛溪

    ①在今江西弋阳县城西。《寰宇记》 卷107信州弋阳县: 葛溪水 “源出上饶县灵山,过当县李诚乡,在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又有葛仙冢,因曰葛水”。《清一统志·广信府一》: 葛溪 “在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