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
即挍城。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8青州引 《十三州志》 云: “朱虚东十三里有校亭县。” 《方舆纪要》 卷35亦作 “校城”。
即挍城。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8青州引 《十三州志》 云: “朱虚东十三里有校亭县。” 《方舆纪要》 卷35亦作 “校城”。
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属都匀卫。治所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南烂土乡。弘治七年(1494)属独山州。清改为烂土长官司。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置,治今贵州省独山县东。属都匀卫。永乐十七年(14
明洪武初置,属同安县。即今福建金门岛西南金门旧城。外扼大、小担二屿之险,内绝海门、月港,为泉郡咽喉。明成化中或言孤岛无援,迁入厦门内港。明洪武时置,在今福建省金门县金门岛上。
在今河南濮阳县南,黄河北岸。清属开州,有州判驻此,兼理河工。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三十八里沈庄。清光绪《南汇县志》卷1:沈庄镇“相传为元末富人沈万三田庄”,故名。
古道路名。古代甘肃入四川的道路之一。以景谷 (今青川河) 而名。由今甘肃文县顺白龙江而下,至四川青川县东北之白水镇,南下经广元市西南之宝轮院,南转至剑阁; 或由白水镇向西溯青川河而上,由青溪镇转南至平
①即今辽宁昌图县东北双庙子镇。清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昌图府图:东北有双庙。民国《昌图县志》图:东北有双庙子。②今黑龙江省兰西县。民国《黑龙江志稿》卷2:“兰西县,地当呼兰河西,旧名双庙子。”集
即高壁岭。在今山西灵石县东南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霍州》 引 《新志》: 高壁岭 “一名韩信岭。在县南二十五里。南去霍州八十里。五代时北汉于此置砦。今名高壁铺”。即“高壁岭”。
一名都笼山。在今广西南宁市西北六十里。《寰宇记》 卷166上林县: “都笼山在府西北九十里。周回二百四十里,连大山石壁,内平外险,号为都笼石。” 《方舆纪要》 卷110宣化县: 都龙山 “蜿蜒起伏,势
北周建德六年 (577) 改朐县置,为朐山郡治。治所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元和志》 卷11朐山县: “取界内朐山为名。” 隋为海州治。大业初为东海郡治。唐初复为海州治。天宝元年 (742) 为
在今湖南凤凰县北百余里。地势幽险。清乾隆末征苗时,吴陇登等诱执吴八月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