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场
唐长庆二年 (822) 置,即今福建永春县。五代闽龙启元年 (后唐长兴四年,933) 升为桃源县。
唐长庆二年(822年)析南安县西界两乡置,即今福建省永春县。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桃源县。因桃林溪(桃溪)而得名。
唐长庆二年 (822) 置,即今福建永春县。五代闽龙启元年 (后唐长兴四年,933) 升为桃源县。
唐长庆二年(822年)析南安县西界两乡置,即今福建省永春县。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桃源县。因桃林溪(桃溪)而得名。
①在今福建武平县南。《方舆纪要》 卷98武平县: 南安镇 “在县南。唐置镇,与武平俱属长汀县。五代时,王闽改置武平场,南安遂废”。②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五里木城镇。唐代于此置南安县。《方舆纪要》 卷
明洪武五年 (1372) 改金石番太平军安抚司置,属贵州卫。治所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二十五里金石乡。正统三年 (1438) 改属贵州宣慰司。万历间属定番州。清以后废。亦称金石番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
在今广东信宜县北。《方舆纪要》卷104信宜县:中道镇在“县东北五十里。东川所经也。有巡司,洪武中置”。古镇名。在今广东省信宜市东北中道坡。《读史方舆纪要》:信宜县,中道镇,“县东北五十里,东川所经也。
元置,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白马关乡。
在今吉林桦甸市东南。民国《桦甸县志》卷2:“四岔子距县城三百九十里。”
为河阳三城之一。北魏太和二十年(496)筑,在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有二城,置北中郎府领兵戍守, 因名。《魏书·孝庄纪》:永安三年(530)九月,尔朱世隆“据北中城,南逼京邑”。即此。北齐置行台。北周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顷襄王十八年 (前281),楚人说王曰: “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郦zhí) 古邑名。战国楚邑。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北魏改郏县置, 属广州南阳郡。 治所即今河南郏县。西魏废。
即今海南文昌县北抱罗镇。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 文昌县图: 北有抱罗市。
①即今江西横峰县北铺前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1: 兴安县北有西阳 (洋) 铺。丁文江 《中华民国新地图》 横峰县北有铺前。②即今海南省文昌县西北铺前镇。《方舆纪要》 卷105文昌县 “清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