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毕节卫置,属威宁府。治所即今贵州毕节市。雍正七年(1729)改属大定府。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据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毕节县“近城一水俨若濠堑,昔人谓之毕川, 邑之得名以此。或云,元初设驿,时逢除夕,故名曰毕节”。此皆附会之辞。“毕节”系彝语比跻音转,乃彝族部族名。1993年改设毕节市。
古旧县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赤水、毕节二卫改置,治今贵州省毕节市。属大定府。1993年撤销,改设毕节市。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毕节卫置,属威宁府。治所即今贵州毕节市。雍正七年(1729)改属大定府。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据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毕节县“近城一水俨若濠堑,昔人谓之毕川, 邑之得名以此。或云,元初设驿,时逢除夕,故名曰毕节”。此皆附会之辞。“毕节”系彝语比跻音转,乃彝族部族名。1993年改设毕节市。
古旧县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赤水、毕节二卫改置,治今贵州省毕节市。属大定府。1993年撤销,改设毕节市。
即汾隰。在今山西襄汾、曲沃二县汾水流域。《史记·晋世家》:哀侯八年(前710),陉廷与曲沃武谋,九年,“伐晋于汾旁”。
即今广东罗定市东苹塘镇。清康熙《罗定州志》卷2有平塘墟。
宋大理置,属永昌府。在今云南施甸县北七里长官司。元属镇康路,后改石甸长官司。
元置,即今福建光泽县西南杉关。明改为驿。元置,即今福建省光泽县西南杉关。明改为驿。
清末分玉树土司置,为玉树四土司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治多县西境,木鲁乌苏河南。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戎模百户,现驻业卡曲入通天河之交,东南距结古五六日程。”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封川县:乌添径“在县东北七十里。长二三里,崇冈叠,起伏蟠曲。其相近者为榄径,乔木森密,猿猴聚居”。
一名平南关。即今广西凭祥市西北四十六里平而关,西接越南界。《清史稿·越南传》:乾隆九年(1744),两广总督马尔泰奏言:“至平而、水口两关,通太源、牧马等地,宜设立铁链横江拦截,逢五、十日开一面以通商
即今福建南平市西北大力口。宋淳祐中置巡司于此。清初废。
①南朝梁改定州置,治所在郁林郡布山县(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改为尹州。②东魏改定州置,治所在蒙笼城 (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北周改为亭州。(1)南朝梁置,治蒙茏城(今湖北
即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六十里麦岭镇。清设麦岭营于此。《清一统志·平乐府二》:麦岭营“在富川县东北。本朝移同知住此,兼设都司防守”。古山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清时移平乐府同知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