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沙面

沙面

一称沙基。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南。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开埠以来,英、法始经营此岛。租界的五分之四归英,五分之一归法。外国商铺及英、法、德、美、西、葡、 日等国领事署, 皆在于此。


区片名。俗称拾翠洲。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南端、珠江边。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经人工填修,成为一个椭圆形小岛。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22万平方米。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明代曾在此设“华节亭”,成为管理外商入口的一个要津(码头)。鸦片战争期间,这里是城防重地。1958年整治沙面时,出土重4吨和3吨的大铁炮各一尊,现在原地陈列。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与英、法签订《沙面租借条约》,沦为英、法租界。外国领事馆也多设于此。南临珠江流经广州最宽和水位最深的江面,称为“白鹅潭”,可停泊 3000 多吨的轮船。北面和市区至今仍有一水环隔。岛上古榕青翠,如一浮在白鹅潭畔的绿洲,风景优美。白天鹅宾馆、国际海员俱乐部、波兰领事馆等设此。沙面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角场

    今广东徐闻县西南角尾镇。《舆地纪胜》卷118雷州徐闻县:“徐闻县仍将隶角场作县治。本县于乾道七年复置。”

  • 安谷镇

    在今陕西耀县西北。宋敏求《长安志》卷19:“安谷镇,在(华原)县西北八十里。”《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引《耀州志》:“照金山西北为七里川,即古安谷镇地。”(1)古镇名。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北宋

  • 大景山

    即大丙山。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

  • 禹王台 (臺)

    ①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十里。《清一统志·沂州府一》: 禹王台,“ 《县志》: 世传神禹治水时,凿马陵山,引沭水归海,筑台于此,以镇水势”。明正德间,台渐圮,嗣后沭水泛涨而西,县城屡被冲决。清康熙间,始筑

  • 珠兰铺

    即今江西会昌县西北二十里珠兰乡。明嘉靖 《赣州府志》 卷6: 会昌县有猪栏铺。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9: 会昌县西北有珠兰铺。

  • 石坛山

    一名坛头山。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海中檀头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东门山”条下:“又南十里有大门、担子、石坛等山。或曰石坛山即坛头山,有南北��壳、莱蓝等澳,可以避

  • 先主祠

    即今四川成都市南郊昭烈庙(武侯祠)。为祭祀蜀汉先主刘备庙宇。《元和志》卷31成都县:先主庙“在县南二十里”。《寰宇记》卷72华阳县:先主祠“在府南八里,惠陵东七十步。齐高帝梦益州有天子卤簿,诏刺史傅覃

  • 悉邻 (隣) 县

    唐贞观二年(628)置,属羁縻涂州。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后废。

  • 坎城守捉

    唐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媲摩城(今新疆策勒县北八十二里卡拉沁古城)。《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府:“于阗东界有兰城、坎城二守捉城。”唐置,治媲摩城(今新疆策勒县北)。属安西都护府。

  • 八百桥镇

    又作八柏桥镇。即今江苏六合县东北三十里八百镇。明嘉靖《六合县志》卷1:“八百桥市在治东北三十里。”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六合县:“八百桥在东北三十里,跨滁河支流为市。”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北部、八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