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口镇
一名峡口镇。在今湖南洞口县西北五里。《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作 “硖口”。
一名峡口镇。在今湖南洞口县西北五里。《清一统志·宝庆府二》 作 “硖口”。
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北四十里。《诗经·鲁颂·閟宫》: “新甫之柏”,即此。相传汉武帝在此封禅,建离宫于其上,遂改名宫山。古山名。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莲花山。《诗经·鲁颂·閟宫》:“新甫之柏。”即此。相传汉
在今四川乐山市南四十里竹根镇。民国时产盐,亚于黑白井。
即今湖北监利县东北五十二里周老咀镇。《清一统志·荆州府二》: 周老嘴集 “在监利县北、接安陆府潜江县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一度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湘鄂西特委、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等均驻此
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南。《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汉牛雪山“在懋功屯务厅西南三百八十里。绵亘二百余里,直达明正土司界内”。
①即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板桥村。平绥铁路 (今京包路) 有大台支线通此。②亦作版桥。唐末汴州城西军事要地。在今河南开封市西。《旧唐书·马燧传》: 大历十一年 (776),马燧平定汴州,让功于李忠臣,“
在今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乌苏里江西岸。清光绪《吉林通志》卷17:“乌苏里江西岸,北至混同江南岸旧设噶珊:……伊都赫。”即此。
唐武德元年(618)于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置总管府,七年改为大都督府。贞观八年(634)督并、汾、箕(后改仪州)、岚四州。长寿元年(692)改为北都太原府,神龙元年(705)复为大都督府。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会稽山中。《明史·王守仁传》:守仁“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即此。王守仁因号阳明先生。②在今广西隆安县西北三十里和济村。《清一统志·南宁府一》:阳明洞在“大江崖上,可容数百人。明
在今湖北黄州市南长江滨。北宋王禹偁《黄州齐安永兴禅院记》:“齐安,郡名也。永兴,院额也。盖僧耆故老通而呼之,遂以为常耳。唐时旧州在齐安河上。《院录》云:因剌史杜仆射以白云观建为斯院。……其后随郡迁徙,
简称噶逊营。清置,属安西提督。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县东南达坂城镇。乾隆三十七年 (1772) 设守备驻守。五十六年 (1791) 又有粮员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