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本名苏公堤,宋《淳祐临安志》卷10:“元祐中,苏公轼既开湖内,积葑草为堤。”故名。简称苏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上。北宋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于湖中筑成纵贯南北长2.8千米的大堤,俗称苏公堤。南接南屏山,北接岳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架有六桥,堤旁遍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最佳。“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
苏 堤 春 晓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本名苏公堤,宋《淳祐临安志》卷10:“元祐中,苏公轼既开湖内,积葑草为堤。”故名。简称苏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
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上。北宋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开浚西湖,于湖中筑成纵贯南北长2.8千米的大堤,俗称苏公堤。南接南屏山,北接岳庙,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架有六桥,堤旁遍植花木,春季桃红柳绿,景色最佳。“苏堤春晓”居“西湖十景”之首。
苏 堤 春 晓
即今山东临清市西南五十二里英烈屯。1944年日军侵入吴寨,与抗日部队发生激战,为纪念死难烈士,于当年改名英烈屯。
在今广东连州市及阳山县境。唐杜佑 《通典》 卷183: 连州桂阳县 “有乳穴三十二”;阳山县 “有乳穴十九”。唐柳宗元 《连山郡复乳穴记》曰: “石钟乳,饵之最良者也,楚越之山多产焉,于连于韶者独名于
在今福建莆田市东南埭头镇。《方舆纪要》卷96兴化府莆田县: 崎头镇 “在府东八十里。初置巡司,后改为城堡。嘉靖中倭贼陷兴化府,官军击之,倭贼走平海卫,欲掠舟泛海,乃结巢崎头城,官军击之,败绩”。在今福
在今福建建瓯市治西南旧平政门外。旧有浮桥,宋乾道初郡守陈俊卿累石为址,架木为梁,建于建江上。后屡圯屡复,清初称通都桥。《方舆胜览》卷11建宁府:平政桥“跨大溪,立趾十有一,各高七十二尺,酾水之道有九,
隋义宁元年 (617) 置,属霍山郡。治所在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镇东北。唐属晋州,麟德初移治今赵城镇。《元和志》 卷12赵城县: “因故赵城为名。”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废。元丰三年 (1080)
在今广东云浮市西。《清一统志· 罗定州》: 蒲竹径 “在东安县西。《县志》,自西北径口达东南径口,延袤二十余里,两崖峻峭,茂林蔽天,瑶贼盘据其中,人迹断绝,为东山第一畏途。万历十六年,兵备陈文衡始改辟
古地名。在今泰国南部马来半岛东北岸的柴也。为古代横越半岛交通线主要港口之一。见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真腊国”条。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译作斜仔。
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资治通鉴》:东晋咸和九年(334),“长安人陈良夫奔黑羌,与北羌王薄句大等侵扰北地、冯翊,章武王斌、乐安王韬合击,破之。斌等收军还三城”。即此。《魏书·地形志》徧城郡广武县:“有
元代于易娘部置,属茫部路。治所在今云南彝良县东南七十里奎香。明洪武十七年 (1384) 后废入芒部府。元置,治今云南省彝良县,属茫部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废。
元置,在今广东东源县东北义合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