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蒲州

蒲州

①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泰州置,治所在蒲坂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元和志》 卷12河中府蒲州: “因蒲坂为名。” 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万荣、临猗、芮城等市县地。隋改治所蒲坂县为河东县,大业三年 (607) 改为河东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治所在桑泉县 (今山西临猗县西南四十里临晋镇),三年 (620) 移治河东县 (今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开元八年 (720) 升河中府,同年仍改蒲州。天宝元年 (742) 改为河东郡,乾元元年(758) 复为蒲州,乾元三年 (760) 又升河中府。金天会六年 (1128) 改为蒲州,天德元年 (1149) 复为河中府。明洪武二年 (1369) 复置蒲州,清雍正六年(1728) 升蒲州府。

②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高阳县 (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大业初废。

③金兴定五年 (1221) 升蒲县置,治所即今山西蒲县。辖境相当今山西蒲县、大宁县地。元初废。

④在今湖南永州市东南潇水之滨。柳宗元在永州为官时游此,写有 《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 诗。清康熙 《永州府志》 卷7 山川志: “香零山,在城东。柳子厚常登蒲州石矶以望之。”


(1)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以泰州改置,治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河东郡,义宁元年(617年)复为蒲州。治桑泉县(今临猗县西南临晋镇)。唐武德三年(620年)移治河东县(今蒲州镇)。辖境约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闻喜、万荣等市县及运城市西南部地区。开元元年(713年)曾升为河中府,旋仍为蒲州。乾元三年(760年)又升为河中府。属河东道。金天会六年(1128年)改为蒲州。属河东南路。天德元年(1149年)复为河中府。以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蒲州,省州治河东县入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永济、河津、临猗、万荣等市县及芮城县西部地区。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六年升为蒲州府。为晋、陕间交通咽喉,历为军事重地。(2)金兴定五年(1221年)升蒲县置,治今山西省蒲县。辖境相当今蒲县、大宁二县地。属河南东路地。蒙古复为县。


猜你喜欢

  • 耿马宣抚司

    明万历十三年 (1585) 析孟定地置耿马安抚司,旋升宣抚司,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即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傣语 “耿” 与 “勐” 同意,即地方,“马” 即马,意即跟随马找到的地方。清属永昌府,乾隆

  • 十八盘山

    ①在今河北宣化县西南。 《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十八盘山“以高峻盘折而名”。②在今辽宁绥中县西北。《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十八盘山在“卫北九十里。萦回曲折,十有八盘”。③在今河南舞阳县南八十

  • 愍忠寺

    亦作悯忠寺。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法源寺后街法源寺。唐贞观十八年 (644) 征高丽,兵还,于蓟城东隅建寺,以悼念阵亡将士。武后万岁通天元年 (696) 建成,赐名悯忠寺。《续资治通鉴》: 南宋建炎元年

  • 长塘墟

    即今广西邕宁县东北长塘。清雍正《广西通志》卷20南宁府宣化县:东去水路“东瓜塘十里至长塘”。

  • 三台山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一百五十里。《舆地纪胜》卷44盱眙军:三台山“在招信县南九十里。保聚之所,上可屯十万众”。《方舆纪要》卷21盱眙县:三台山“山有三峰,东、西、南鼎立,上可屯十万众。宋建炎中,刘纲保

  • 伞圆山

    在今越南北部永富省境。《寰宇记》卷170峰州嘉宁县有伞圆山。元黎崱《安南志略》卷1:伞圆山“山形如伞”。《方舆纪要》卷112嘉兴州:伞圆山“在州东。高峻雄伟。永乐初,王师克多邦城,贼奔溃,追至伞圆山,

  • 光迁镇

    即今湖北保康县治。旧名潭头坪。1912年后改为光迁镇。1949年改为城关镇。

  • 宏路驿

    元至元间置,属福清县。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宏路镇。明、清亦置巡司于此。

  • 高作镇

    即今江苏睢宁县东高作镇。《方舆纪要》卷22邳州睢宁县: 高作镇在 “县东十五里……居民商旅萃集之所”。(1)在江苏省睢宁县东部。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高作,人口9800。相传高作

  • 扈涧水

    在今河南郏县西十里。汝水支流《新唐书·哥舒曜传》: 唐建中四年 (783),李希烈围哥舒曜于襄城。河南都统李勉为解襄城围,令神策将刘德信等袭许州,“未至,有诏切让,使班师,德信等惶惑还,军无斥侯,至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