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江
在今福建长乐市西。《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西峡江在“府东南六十里。受永福县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仙崎江。又东流十余里,东峡江亦流合焉。东峡即南台下流也。亦曰峡江,两山夹峙,上合诸水,下通潮汐,阔十余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俗谓之乌龙江。又东十余里即马头江矣”。
在今福建长乐市西。《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西峡江在“府东南六十里。受永福县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仙崎江。又东流十余里,东峡江亦流合焉。东峡即南台下流也。亦曰峡江,两山夹峙,上合诸水,下通潮汐,阔十余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俗谓之乌龙江。又东十余里即马头江矣”。
在今河南许昌市西。《晋书·穆帝纪》: 东晋永和八年 (352),“安西将军谢尚帅姚襄与张遇战于许昌之诫桥,王师败绩”。即此。确址待考,疑在今河南省临颍、西华二县之间颍河上。东晋永和八年(352年)谢尚
南朝宋文帝时置,属新宁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改为铜陵县。古县名。南朝宋文帝置,治今广东省阳春市东北。属新宁郡。齐因之。隋改为铜陵县。
俗称东公旗。清顺治五年(1648)建旗,属乌兰察布盟。治所原在铁柱谷(蒙古名哈达马尔,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哈德门口子)。1914年划归绥远特别区,1928年属绥远省。20世纪30年代迁治管家窑子(今乌拉特
即今江西崇义县南四十五里铅厂镇。明正德十四年 (1519) 置巡司于此。集镇名。在云南省巧家县东部。铅厂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30。因清光绪年间在此办铅锌矿得名。产马铃薯、麦类、豆类等。为绵羊主产区。
又作伯阳谷。即今甘肃天水市东伯阳乡。《晋书·乞伏乾归载记》:东晋义熙七年(411),“又攻克(姚)兴别将姚龙于伯阳堡”。即此。《水经·渭水注》:“(伯阳谷)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北魏置伯阳县。即今甘肃
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百里。《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七星寨” 条: “宋太平兴国中,平梅山蛮,因立五寨,以为防御,曰梅子口、七星、首溪、白沙、蜉蝣……按梅子口寨,今名镇安寨。”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内。《清一统志·琼州府》: 琼台书院 “在琼山县城内丁字街。康熙四十九年建”。该书院系为纪念海南明代名臣邱濬而建。清代为琼州 (治今琼山市) 最高学府,现为琼台师范学校校址。
即今河北井陉县南十四里高家庄。《方舆纪要》 卷14获鹿县: 高公砦 “山溪阻隘,金末武仙据守于此,为蒙古将天津所陷”。即此。
杜洛周之都。在今北京市延庆县。《资治通鉴》:南朝梁普通六年(北魏孝昌元年,525)八月,“魏柔玄镇民杜洛周聚众反于上谷,改元真王,攻没郡县,高欢、蔡儁、尉景及段荣、安定彭乐皆从之”。北魏上谷郡治居庸县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南南广河下流。清光绪 《庆符县志》 卷6: 南广滩在 “县东北一百三十里。两山壁立,一线中流。明征九丝蛮始开凿运粮。今犹存 《转漕起武碑记》。然滩石峻险,舟楫终不能通。至今蜀盐、滇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