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越王山

越王山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清一统志·绍兴府一》: 越王山 “在山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昔越王尝栖兵于此。今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

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屏山。《寰宇记》 卷100福州闽县: 越王山 “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城也”。《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 越王山 “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汉书· 朱买臣传》: “故东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

③在福建长乐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长乐县: 越王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高耸,周回三十里。相传越王无疆 (诸) 之后居此,因名”。

④一名粤山。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城环其上。《舆地纪胜》 卷129建宁府古迹: 越王台 “在浦城县东,《旧经》 云: 越王于此为烽候之所”。

⑤即越秀山。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 越秀山 “在府治北。一名越王山”。


古山名。(1)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北屏山。《太平寰宇记》福州闽县:越王山“在州北二百五步,即越王无诸旧土城也”。《读史方舆纪要》福州府: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联冶山,一名屏山,以形若屏扆也。亦曰平山,又名泉山,以山有天泉池也。闽越王都冶山前麓,故曰越王山。其东南麓,唐时有左衙、宣毅、广节诸营,故亦名将军山”。《汉书·朱买臣传》:“故东越王居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2)在今江西省武宁县东南。相传春秋时越王伐楚屯兵于此。(3)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昔越王勾践栖兵于此。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等。


猜你喜欢

  • 永寿原

    在今陕西永寿县北永平镇一带。《元和志》卷3永寿县: “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置永寿县,因原而名。”《寰宇记》卷31永寿县:“永寿原旧名广寿原,避隋炀帝讳改为永寿原。”

  • 安平桥

    俗名五里桥。在今福建晋江市西南安海镇,横跨晋江、南安二县交界的海湾上。长2070米。南宋绍兴八年(1138)建,历时十四年建成。《方舆胜览》卷12泉州《桥梁》:安平桥“在石井镇。绍兴中赵令衿造,其长八

  • 阜宁县

    清雍正九年 (1731) 置,属淮安府。治所在庙湾镇 (今江苏阜宁县)。民国初属江苏淮扬道。1927年直属江苏省。在江苏省东北部、废黄河西岸。属盐城市。面积 1443 平方千米。人口105.9万。辖1

  • 凌云 (雲) 驿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方舆纪要》卷72嘉定州: 凌云驿在 “州治东,水驿也”。驿以凌云山寺为名。

  • 罗恭县

    唐贞观三年 (629) 置,属羁縻应州。治所在今贵州雷山县东。后废。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治今贵州省雷山县东。属黔州。后废。

  • 北平山

    在今四川彭山县西北。《寰宇记》卷74彭山县:北平山“在县西北三十四里。李膺《益州记》云:张道陵得仙于此。陵有二十四化,此山是其一也”。《方舆纪要》卷71彭山县:北平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上有天柱峰”。

  • 云林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属台湾府。治所在林圮埔(今台湾南投县南竹山镇)。据连横《台湾通史》:“云林设县始于建省之时,则为抚垦之计尔。先是光绪十三年,划嘉义以北之地,经营新邑,择治于林圮埔之云林坪,

  • 诺赕

    南诏置,属会川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米易县。

  • ①西周封国。妘姓。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春秋初为郑武公所灭。《春秋》: 隐公元年(前722),“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后改为鄢陵。②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左传》: 昭

  • 理定堡

    在今广西鹿寨县东北理定村。明嘉靖二十二年 (1543) 筑城置戍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西南理定。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于此筑城置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