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山县

龙山县

①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置,属广州顺阳郡。治所在今河南郏县东南。隋开皇初改名汝南县。

②北齐武平四年(573)置,属谯州谯郡。治所在今安徽涡阳县东北二十六里龙山集。隋开皇九年(589)废。

③北齐武平六年(575)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村。《元和志》卷13:“因县西龙山为名。”隋开皇十年(590)废。

④南朝梁、陈时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北。以近龙山为名。隋大业初废。

⑤隋开皇初改龙城县置,属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市。十八年(598)更名柳城县。

⑥唐置,属昌州羁糜州。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西。至德后废。

⑦辽开泰二年(1013)置,为潭州治。治所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白塔子。金属利州。元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1267)属利州,后属大宁路。明初废。

⑧清雍正七年(1729)置,属永顺府。治所即今湖南龙山县。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1)古县名。(1)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置,治今河南省郏县东南。为顺阳郡治。隋开皇初改名汝南县。(2)南朝梁析布山县置(旧说梁、陈时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北。属郁林郡。隋大业初废。(3)北齐武平四年(573年)置,治今安徽省涡阳县东北龙山集。属谯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废。(4)北齐武平中置,治今山西省太原市旧城。属太原郡。隋开皇中改晋阳县。(5)隋开皇初改龙城县置,治今辽宁省朝阳市。为营州治。十八年(598年)改名柳城县。(6)辽开泰二年(1013年)置,治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公营子村。为潭州治。金属利州。元属大宁路。明洪武初废。(2)今县名。在湖南省西北隅沅水支流酉水上游,与湖北省、重庆市交界。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 3127 平方千米。人口53.7万。辖12镇、35乡。县人民政府驻民安镇。五代置上溪州。宋因之,为羁縻州。元置白崖洞长官司,治今石牌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属永顺宣慰司,并复置上溪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麂皮坝置龙山县,治今民安镇,属永顺府。因山得名。1914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永顺专区。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4年改由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1955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西山地西北缘,地形以山地为主,间以台地、盆地和谷地。酉水、洗车河流经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产有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林产有油桐、油茶、柑橘、板栗及松、杉等。有黄连、杜仲、天麻、百合等中药材。矿产有煤、铁、铅、锌、硫黄、石膏、紫砂陶泥等。工业主要有卷烟、陶瓷、电力、化工、榨油、水泥、建材、造纸、织锦等厂和煤矿。209国道纵贯南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茨岩塘曾为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和龙山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尚存。古迹有五代吴著厅遗址。


猜你喜欢

  • 香山镇

    ①北宋置,属东莞县。即今广东中山市。南宋绍兴二十二年 (1152) 改置香山县。②民国置,在今山东东阿县南香山下。因香山为名。(1)古镇名。即今广东省中山市。北宋属东莞县。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 中隋山

    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方舆胜览》卷54彭州:中隋山“在大隋山后。又上三十里至光相阁,三月半间,扫去积雪,峰顶下视,葛仙、白鹿、大隋真培��也”。

  • 松山寺堡

    明置,属宁远卫。在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方舆纪要》 卷37宁远卫: 松山寺堡 “在卫东北四十里。堡东有庙儿山,可屯兵”。

  • 吉帛村

    即今广东揭阳市。南宋绍兴八年(1138)于此置揭阳县。1991年改设揭阳市。在今广东省揭阳市。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置揭阳县治此。

  • 铁骊王府

    在今黑龙江铁力市境。辽时为铁骊族的活动中心。

  • 汤公山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接浙江临安县界。《清一统志·宁国府一》:汤公山“在宁国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一名商山。其右为马蹄岭,路通浙江昌化县。左有铜岭关,路通于潜”。

  • 风柜尾

    在今台湾澎湖县西南风柜里。清乾隆间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1:风柜尾澳“在厅治南二十五里,可容小艇”。连横《台湾通史·开辟纪》:明天启二年(1622),荷兰船舰至澎湖,“复于风柜尾、金龟头、嵵里白沙、渔

  • 三隅山

    ①即玄武山。在今四川中江县东。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五城县“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山出龙骨。传云龙升其山,值天闭,不达,堕死于此,后没地中,故掘取得龙骨”。《寰宇记》卷82玄武县:“废五城县在县东二

  • 下笮戍

    即下迮戍。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沔水北。《魏书·世宗纪》:景明元年(500),“荆州刺史桓道进攻(萧)宝卷下笮戍,拔之”。即“下迮戍”。

  • 铁索箐

    ①即今云南宾川县南三十里铁城。《方舆纪要》 卷116大姚县: 铁索箐 “在县西北。逶迤千里,山河水隈,谿径深险,夷人每聚于此,恃险出没,剽掠几百余年。万历初,铁索箐力些夷叛,抚臣邹应龙讨之,七十二村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