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东阁祭酒

东阁祭酒

官名。①汉朝郡府属吏,地位较尊,不领具体职掌。《后汉书·周磐传》:“太守韩崇召(蔡顺)为东阁祭酒。”②王府、公府、丞相府、将军府僚属。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为司空时置,《三国志·邴原传》引《原别传》:“魏太祖为司空,辟原为东阁祭酒。”晋朝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各置一员,位西阁祭酒下; 杨骏为太傅,增一员; 赵王伦为相国,增为四员; 东晋复为一员,位西阁祭酒上,与主簿、舍人主阁内事。南朝宋沿置,南齐三公、公督府各置一员。北魏置,《魏书·邢昕传》:“萧宝夤以车骑大将军开府讨关中,以子明为东阁祭酒,委以文翰。”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府皆置,七品上; 诸开府七品下。隋朝亲王府各置一员,从七品上。唐朝诸王置,各一员,与西阁祭酒掌礼贤良、导宾客,正六品下,高宗永淳(682—683)以后为从七品上。北宋存其名而罕除授。


官名。1、汉朝郡太守的属吏,无具体职事,备顾问应对,或协办某事。《后汉书·周磐传》:“太守韩崇召(蔡顺)为东閤(阁)祭酒。”

2、东汉末年,王公、丞相、将军府的属吏。《三国志·魏书·邴原传》:“太祖征吴,原从行,卒。”注:“《原别传》曰:魏太祖为司空,辟原署东閤(阁)祭酒。”其后,晋朝诸公及位从公者置东阁祭酒,初一员,后多至四人,与主簿、舍人掌阁内事;有时位在西阁祭酒上,有时位在西阁祭酒下。南朝宋、齐沿置。北魏大将军府置,掌文翰。见《魏书·邢昕传》。北齐三师、三公府置。隋朝亲王府置东、西阁祭酒各一人。《隋书·百官志下》:“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置师友各一人……东西閤(阁)祭酒各一人。”唐朝王府东阁祭酒一人。《新唐书·百官四下·王府官》:“东西閤(阁)祭酒各一人,从七品上,掌礼贤良、导宾客。”到北宋时,存其官号而很少授官。

猜你喜欢

  • 守陵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夏采下大夫属官,每陵员一人,掌所在皇帝陵墓的守卫、清扫、修缮等事务,下设守陵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

  • 逍遥公

    爵号。北周韦琼辟官不应,被封此爵。见《周书·韦琼传》。

  • 卜儿赤

    即“博尔赤”。官名,这是蒙元官名的音译,也译卜尔赤、博儿赤、博尔赤、保儿赤、保兀儿赤,汉又为“司膳”、“厨师”、“掌管伙食”。元朝置,掌宫廷烹饪宴饮等。

  • 弘义宫

    辽朝宫帐名。太祖置,又称“算斡鲁朵”。契丹语腹心曰“算”,宫帐为“斡鲁朵”。以心腹之卫置,后又增渤海俘户、锦州户。宫帐在临潢府,陵寝在祖州东南二十里。有正户八千,蕃汉转户七千,出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

  • 审刑司右详议

    官名。明洪武(1368—1398)中于审刑司置,三人,正七品。详见“审刑司左详议”。

  • 礼仪房

    官署名。明朝于内廷之中设,掌一应选婚、选驸马、诞皇太子女、选择乳妇等事。设提督太监一员,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或秉笔太监兼摄之;又设掌司、写字、管事、长随等,无定员,皆以宦官为之。明代宦官衙门司礼监的附属机

  • 台军

    南朝中军与北朝中兵的别称。晋与南朝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因称宿卫京师的中军为台军。北魏时亦称中兵为台军(见《魏书·皮豹子传》),以与戍兵、诸州兵相对称。

  • 左都候丞

    官名。东汉置,属卫尉,为左都候副职,秩三百石。助令掌剑戟士,领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徼巡宫中。官名,东汉置,属卫尉,掌佐左都候主剑戟士巡逻宫中等事,有属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见《后汉

  • 圆明园护军营

    全称“圆明园八旗内务府三旗护军营”,清朝守卫圆明园及保卫皇帝由紫禁城赴圆明园沿途安全之特设部队。雍正二年 (1724) 设。以圆明园八旗护军营及圆明园内务府三旗护军营 (又称“包衣营”) 组成。设掌印

  • 律例馆提调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律例馆之属官。顺治二年(1654)设律例馆,以各部院通习法律者为提调。乾隆七年(1742),律例馆并入刑部,仍设提调官一人,以刑部司员兼充。后定满、汉各四人、掌章奏、文移、管理吏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