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朝

中朝

西周时称治朝,在燕朝与外朝之间,皆为议政之所。西汉又称内朝,系指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左右曹、给事中、尚书诸官。自秦至汉初,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武帝为加强皇权,提拔文学侍从之臣为幕僚,加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官职,侍奉皇帝左右以备顾问,由此组成中朝,经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丞相为首的百官称为外朝,实际上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昭、宣以后,担任大司马和将军的外戚重臣多领尚书事,成为中朝核心成员。东汉初年裁并内朝官职,专任尚书,其后宦官、外戚两个集团轮流控制朝政,尚书台成为他们手中的工具。晋朝仍有此称,但制度似有不同。又,东晋人士亦称西晋为中朝,其义已不同。至宋时,为三省及台省寺监合称。又,朝廷或朝廷百官也泛称中朝。


中朝又称内朝,是天子视政之廷。丞相帅百官治政之处在外,故称外朝,天子视政之廷在外朝和燕朝中间,故称中朝。汉武帝始以左右亲信议事于内廷,故中朝又称内朝。因此,参与中朝议事的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被称为中朝官,或内朝官。昭帝宣帝以后,担任大司马和将军的外戚重臣多领尚书事。东汉初曾裁并中朝官,专任尚书,其后,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尚书台便成了他的手中工具。《汉书·刘辅传》:“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俱上书。”注:“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其后,东晋人称西晋为中朝。后世也用中朝代指朝中或朝廷。唐朝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到宋朝,中朝又为三省和台省寺监的合称。

猜你喜欢

  • 州院

    官署名。宋朝各州皆置,以录事参军主管,与同理院同掌本州刑狱之事。宋代州的审判机构之一,即录事参军的衙门。以录事参军为主官,原先只管民事,后来也兼管刑事。

  • 钦天监

    官署名。明清掌管观测天文、气象、编制历书之机构。明洪武三年(1370)改司天监设。置监正、监副为正、副长官,所属有主簿,五官正、五官灵台郎、五官保章正、五官挈壶正、五官监候、五官司历、五官司晨、漏刻博

  • 官名。商代设置,管理粮仓。

  • 安徽司

    即“安徽清吏司”。

  • 内城巡捕东分局

    清末工巡总局所属机构。简称东局,包括东城南段巡捕分局、北段巡捕分局。下设档房、巡捕处、街道所、马号、司狱科、巡查处、发审处、各段、巡捕队。

  • 民政使

    官名。清末东三省民政使司之主官。掌主民籍。光绪三十三年 (1907) 设,每省一人,正三品。宣统元年 (1909),依布政使例,升从二品。同年,黑龙江省民政使兼管财政事。官名,清朝置,从二品,掌主民籍

  • 于厥迪烈都详稳

    官名。辽兴宗景福元年(1031),以耶律郑留为于厥 (即乌古部) 迪烈都详稳。

  • 总制

    ①见“总督”。②官名。太平天国军中与地方之职官,起义之初即设。军中所设,共九十五员。为一军指挥官,监军以下悉归节制。以炎、水、木、金、土五字系衔,每字以下又有一至十九之数,自炎一总制至土十九总制依次类

  • 典牧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载师中大夫典牧中士佐官,正一命。

  • 军机大臣上行走

    清朝军机大臣的正式名称之一。见“军机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