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医令

太医令

官名。战国秦置,侍医之长。《史记·扁鹊列传》:“扁鹊名闻天下”,“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秦、汉置为少府属官,掌宫廷医药。领诸员医,如太医监、侍医、医工长、医待诏、乳医、本草待诏等。秦朝奉常、汉朝太常亦置为属官,或说主治百官之病。东汉仅于少府置一员,六百石,掌诸医,有药丞、方丞各一员,分主药、药方;员医二百九十三人,员吏十九人。三国魏置,六百石、七品,有丞、药丞; 吴亦置。西晋改隶宗正,东晋省宗正后改隶门下省。南朝宋置一员,隶门下省侍中:南齐一员,隶尚书省; 梁隶门下省,位一班; 陈沿置。北魏亦置,另有太医博士、助教、隶属不详。北齐置为太常寺太医署长官,正九品上,掌医药等事。隋、唐、五代皆为太常寺太医署长官,置二员,隋为从八品上,唐为从七品下,掌医疗之法。宋朝隶太医局,掌药疗之法。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太医院使置,一员,正五品,二十二年复名院使。


官名,俸六百石,为太医之长,掌诸医。属官有方丞、药丞各一人;吏十九人,医生二百九十三人。春秋时秦置,为侍医之长。《史记·扁鹊列传》:“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汉承秦制,置太医令丞。令一人,掌太医;方丞一人,掌治疗;药丞一人,掌药剂。有的属太常,给百官治病,有的属少府,给宫廷治病。魏晋沿置,西晋属宗正,东晋属门下省。宋齐梁陈因之。北齐太常所属有太医署,置令、丞掌医药事;门下省所属有尚药局,掌御医药事。隋朝太常寺所属太医署,也置令丞。唐代太常寺所属太医署,也置令、丞,令掌医疗之法。见《通典·职官七·太常卿·太医署》、《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少府》、《后汉书·百官三·太医令》、《晋书·职官志·宗正》、《宋书·百官下·太医令》、《南齐书·百官志·太医令》、《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三·太医署》。

猜你喜欢

  • 农工商部庶务司郎中

    官名。清末农工商部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定额三人,正五品,奏补。掌本司事务。

  • 车骑大将军

    官名。魏晋制度,骠骑、车骑、卫三将军皆为重号将军,高于诸名号大将军,本无须加“大”。其后将军名号愈授愈滥,遂又增置此号,多加权臣元老,以示尊崇,一品,开府置僚属,不领兵。十六国、南朝、北魏、北齐因之。

  • 厩牧典乘

    官名。见“太子厩牧署典乘”。

  • 西绫锦副使

    官名。宋初置,属东班诸司使,多不领本职,仅为武臣及医官迁转之阶。真宗咸平元年(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1078—1085) 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重定武臣及医官阶官名,改医

  • 大呼药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 置,北周沿置。雍州牧主要僚属之一,位在长史、司马、司录下。其下设有小呼药。正六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

  • 左右光禄大夫

    官名。北宋哲宗元祐三年 (1088),分光禄大夫为左、右两阶,皆为正三品寄禄官。徽宗大观二年 (1108) ,改左光禄大夫为宣奉大夫、右光禄大夫为正奉大夫。(1)官名。晋初置左右光禄大夫,其地位在光禄

  • 道会司道会

    官名。明清地方各县道会司之长官。详“道会”。

  • 威武将军

    官名。北魏始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第六品中,二十三年改第七品上。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政权置,五品。崇祯十六年 (1643) 于襄阳定制,中营制将军下设正、副、左、右四人,左营制将军下设一人,

  • 拜达生

    官名。清代至民国时期蒙古每旗设拜达生,掌王府内的会计、保管、建筑、仪仗等事项。

  • 小掌朝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掌朝司次官,亦称掌朝上士,佐掌朝下大夫掌纠察朝仪及四方非法之事,并收藏臣民交纳的罚金及物品。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官名。见“掌朝下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