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学官

学官

泛指掌管学校教育之官员。又有“教官”、“校官”、“广文”、“学博”等称呼。汉朝设于中央机构者有博士、博士祭酒等。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或称校官,有文学掾史、经师等,掌理学政,教授诸生。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立学校于县、道、乡、聚。东汉因之,其学官多称校官。东汉末年,学校制度废败,故建安八年(203)规定,县满五百户者皆置学官(时学校官舍亦称学官,或学宫)。西晋置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均属学官。隋朝国子寺四学、唐朝国子监六学各有博士、助教,均谓之学官。而国子监祭酒、司业、丞、主簿等,则称监官。宋朝以后的提学、学政,以及各级儒学的教授、教谕等均称学官。明,清两朝对儒学学官等级做了规定,属府者称教授,州称学正,县称教谕,又别称“广文”。各设训导为副职,职司教导在学之生员。


1、教官、校官,为掌管官立学校教务的官员之泛称。如汉朝的“博士祭酒”“博士”“助教”,晋朝的“国子祭酒”等。《汉艺文志·易》:“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子学官。”列子学官,即列为教学科目,为其置教官。

2、学校,《汉书·文翁传》:“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为学官弟子。”注:“学官,学之官舍也。”

3、教学科目,学校设置的学科。《汉书·刘歆传》:“《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

猜你喜欢

  • 典执

    官名。隋文帝内官六典之一,置三员,隶尚寝,视流外二品,掌内宫扇伞灯烛。宫中女官名。隋文帝时置,员额三人,为尚寝的属官,掌扇伞灯烛。

  • 中黄门从官

    官名,掌护从,居则宿卫,守护门户,出则骑从,夹乘舆车。《后汉书·刘玄传》:“遣中黄门从官奉迎迁都。”

  • 国防部预备干部局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参谋总长,掌管青年军复员士兵的管理、教育与分配事务。设局长一人,中将级;副局长一人,少将级。局内分设二处,处下设科。处长、副处长均为少将或上校级,科长为上校级。

  • 监牧

    同“牧监”。

  • 催长

    官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以及钱粮衙门等机构均置,负责催办具体事务。自八品至无品级不等。其下设有副催长、委署催长等。

  • 众议院惩戒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众议院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一人,理事一人或数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设二十三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十五人。掌审查惩戒事项。

  • 掌计

    官名。唐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功局。员二人,正八品。为司计典计之佐,协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及其他杂物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 (1403—1424) 后归其职于宦官。女官名。唐、金

  • 三铨

    选官制度。唐朝前期,参加吏部或兵部主持铨试的选人分为三组,尚书一人主持六、七品选,称作尚书铨; 侍郎二人分为两组,主持八、九品选,分别称作中铨和东铨,故曰三铨。睿宗景云(710—711)时始通其品而铨

  • 防辅

    官名。三国魏置。设在诸王身边的监察官员,防其为非而辅之以正,受诏奏闻诸王的举动善恶。官名,三国魏置,设在诸王国掌监察,防其为非,辅其为正。《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三年》:“是时,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

  • 大谁长

    官名。汉朝设此官,掌管门禁,下有士卒。详见“大谁”条。官名。即公车大谁卒,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