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台
汉魏以来为“御史台”的别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为御史台的改称,咸亨元年(670)复旧。后世亦作为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
官署名。汉代御史府的别称,《汉官仪》:“御史为宪台。”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宪台,御史台也。”《后汉书·袁绍传》:“奉职宪台,擢受戎校。”后以宪台为御史台的通称。汉代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加宪台,合称三台。
汉魏以来为“御史台”的别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为御史台的改称,咸亨元年(670)复旧。后世亦作为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
官署名。汉代御史府的别称,《汉官仪》:“御史为宪台。”周必大《二老堂杂志》:“宪台,御史台也。”《后汉书·袁绍传》:“奉职宪台,擢受戎校。”后以宪台为御史台的通称。汉代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加宪台,合称三台。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威毅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官名。西汉卫尉的属官有卫士令,统卫士。《汉书·武帝纪》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诏卫士转置送迎常二万人,其省万人。”有三丞。东汉卫士令各冠以宫名。丞省为一人。晋置卫士令一人,宋齐梁陈无闻。北齐卫尉
官署名。清朝湖北之铸钱局。顺治七年(1650)置局,雍正七年(1724)改今名。设监铸官一人,以武昌府同知充任。掌理本省鼓铸事宜。
官名。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增改东宫官员时置,分为左、右宫正,负辅佐太子之责。命品不详。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官名。西汉置石库令及丞,为将作大匠的属官,主管石料的保管和加工。
三国魏相国府僚属名。《宋书·百官上》:魏元帝咸熙(264—265)中,相国府置“参战十一人。”僚属名,三国时魏相国府置,掌参谋战争事务。《宋书·百官志上》:“魏元帝咸熙中晋文帝为相国,相国府置中卫将军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检点的属官,员额一人,官阶为职同军帅。参见“典舆”。
官名。周朝置。负责国子教导的乐官,位在大乐正之下,大胥、小胥之上。《礼记·王制》:“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
官名。参见“正税务司”。海关征税部内班洋员。为税务司的副职,见“征税部”。
南宋太学招补新生的一项规定。孝宗淳熙四年(1177),太学行混补法,以考生太多,遂改待补法加以限制。后每遇科举年分,诸州未解发者百人取三,选解试时有两场或一场试卷文理优长者,于本州备案,待太学补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