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省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以后称省,然常台、省互称。当时拟诏出令纳奏封驳之权转归中书、门下(散骑、集书)等省,尚书省虽仍设于宫禁中,实已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外朝最高行政机构,地位颇重,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唯掌执行成命,向皇帝奏事须经中书、门下,对诏命有异议可行驳权。组织机构逐渐完备,分为都省(都堂)、尚书曹、郎曹三级。都省即总办公厅,置令、左右仆射(或置一仆射)为正副长官,总领省务,参议国政,有时又以大臣录尚书事,居尚书令上; 左、右丞管理都省事务,监督尚书列曹。尚书列曹以尚书为长官,分曹治理政务,下达政令,并参与议政,与令、仆射合称八座。魏置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郎曹以尚书郎(郎中、侍郎)为长官,设令史等属吏,分隶列曹尚书,分曹处理具体政务。两晋南北朝大体相沿,都省增置都令史,协助左、右丞监督诸曹。西晋尚书曹名屡有变动,初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武帝咸宁二年(276)省驾部,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太康(280—289)中改置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东晋置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曹,其祠部尚书常由右仆射兼任。南朝定置尚书六曹: 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自魏、西晋置中书省,掌纳奏拟诏出令之政,职权极重,过于尚书。东晋、南朝宋、齐复重尚书,尤其录尚书事为真宰相,职权极重,无所不总,凡重号将军、刺史,皆得命曹授用,至南齐复由职衔变为官号,正式成为尚书省长官,权臣为之者专擅朝政,事决于己,或缺而不授。梁、陈又常缺尚书令,贬抑尚书省职权,以中书省总机要政务,置诸局对口监管尚书省诸曹,尚书听受成命而已。北魏拓跋珪皇始元年(396)仿晋制置尚书省,设令、仆射、尚书等官,至天兴二年(399)即罢,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为三百六十曹,各以大夫主之; 四年复置尚书三十六曹,各置代人令史主管庶务; 太武帝以后始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多由郎曹扩充,先后曾置殿中、南部、北部、吏部(选部)、左民、右民、仪曹、太官(宰官)、驾部、库部、西部、都官、乐部、太仓、祠部(神部)、右士、金部、主客、都牧(牧曹)、虞曹、礼部、中曹侍御等曹,皆设尚书为长官,又置令、长、郎等职,又有给事中、给事由内廷派驻诸曹,监督、协理政务。孝文帝改制以后,以录尚书为长官,令、仆射副之,置六尚书、二丞,权任颇重,不仅总庶务,行文书,而且为枢机之任。北齐因之,置六曹尚书: 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祠部或不置尚书,则由右仆射领。别置外兵省、骑兵省掌军政,不隶尚书省,由录尚书事兼领。又有并州尚书省,置官略同。西魏初沿北魏制,文帝大统十二年(546)改置十二部: 吏部、 民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计部、 膳部、驾部、蕃部、宾部、虞部,各设郎中为长官(或说亦置尚书),后仿《周礼》建六官,遂罢尚书省,诸部分隶六官府。隋朝复置,与门下、内史并号三省,共秉军国大政。本省为政务中枢,职事尤重。罢录尚书事,尚书令常缺,省务常由左、右仆射主持。都省为总办公厅、政务总汇,置左 右丞,及都事八员,分司管辖。设六部: 吏部、民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工部,各设尚书为长官,炀帝增设侍郎为副长官。历代沿置。时又有行台尚书省。唐初三省并重,本省为最高政令执行机关,出居宫禁外,时号南衙、南省。凡中书省所出诏敕及批准章奏,经门下省审议、皇帝批准后,皆交由本省颁下执行,亦有封驳、审复之权。中央九寺诸监等事务机关发往州府的符移关牒,须经本省发布下达,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本省。尚书令常缺而不授,高宗龙朔二年(662)废,左、右仆射为本省长官,与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并为宰相。都省为本省总办公厅,以左、右丞监督节制六部诸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下分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分隶左、右丞,左司监督吏、户、礼三部诸司,右司监督兵、刑、工三部诸司。高宗龙朔二年改名中台,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文昌台,俄改文昌都省,长安三年(703)又改中台,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武则天以后,渐居三省之末,中唐以降,八座(仆射、尚书)多成为名誉职务,省务由侍郎、左右丞主持,六部职权为宰相、诸使职侵夺。五代因之。北宋初由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分掌政务,本省与中书、门下三省皆同虚设,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皆为寄禄官,不预省务。置判尚书都省事一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充任,总领六部及集议定谥、文武官封赠等事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复掌执行政令,罢中书门下,以尚书都堂为政事堂(宰相总办公厅),在三省中职权最重,唯军政仍隶枢密院。左、右仆射(曾改名太宰、少宰)为长官,列位宰相,分别兼任门下、中书侍郎,兼管二省事务。左、右丞通治省事,参议朝政,列位执政。左、右司郎官监督节制六部,分治省事。设吏、户、礼、兵、刑、工、开拆、都知杂、催驱、制敕库,奏钞、班簿、案钞、御史等房,分掌具体事务。六部、诸司沿唐制。南宋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辽朝为南面官署,名义上掌汉人之政,实际上其职事大多在南枢密院,其官多为荣爵。西夏仍为最高行政机构,仍设六部,下辖十六司,总理百官庶府之事。省设尚书令、左右司郎中等官,部设尚书、侍郎,司设郎中。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置尚书、中书、门下省,本省实际执政,职权最重。海陵王废中书、门下省,独存本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枢府,设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皆为宰相; 左右丞、参知政事,皆为执政。都堂设左右司、架阁库、提点岁赐所、堂食公使酒库、直省局等机构。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都事,分掌本司奏事,总察诸部。六部初与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二年(1139)始分署,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又置诸行台尚书省、行尚书省,分掌地方军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罢制国用使司,改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并立,总领六部,又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政务多由本省处决,唯大事与中书省长官共议奏闻。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政等官,六部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八年,并入中书省,二十四年复立,二十九年再罢。武宗至大二年(1309)再置,分理财用,仍领六部及诸行省; 四年,复并入中书省。


周设司会一官,实为后世尚书省之职。秦少府属官四人在殿中掌发书,称尚书。汉武帝以宦者充任,称中书,即尚书之职。成帝罢中书,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掌四曹,掌管图书秘书记章奏、宣示内外。东汉权势渐重,掌出纳帝命,敷奏方机,无所不统,灵帝时始见曹名,总称尚书台。魏晋以后称尚书省,也称尚书台,台省并称,掌典领百官。到南朝刘宋始正式设尚书省(也称尚书寺或内台)见《通典·职官四·尚书省》。北齐尚书省其长官为令,副为仆射,下有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六尚书;另有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但不纠察。见《隋书·百官中·尚书省》。隋朝尚书省,事无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称为八座。属官有左右丞各一人,分司管辖。见《隋书·百官下·尚书省》。唐代尚书省,其长官为令,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次为左右仆射,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缺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再其次为左右丞,正四品,掌辨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下属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理国政。见《新唐书·百官一·尚书省》。宋沿唐制,见《宋史·职官一、职官三》。元并尚书省于中书省,明代六部直接对皇上负责。参看《续通典·职官四·尚书省》。

猜你喜欢

  • 飞龙使

    官名。唐朝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5)置,以宦官为之,初掌仗内飞龙厩马,玄宗天宝(742—756)时犹属闲厩使,代宗以后悉夺其权,闲厩御马职权皆归之。辽朝置为北面飞龙院长官,为诸厩长官之一。官名。唐代

  • 宗圣侯

    爵名。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221)置。邑百户,奉孔子祀。晋武帝泰始三年(267)改为奉圣亭侯。爵名,三国魏封孔子后裔为宗圣侯。北魏时则称崇圣侯。

  • 内侍局

    官署名。金朝置。属宣徽院。掌正位閤门之禁及承奉宫中事务。设令、丞、局长领局事,秩从八品、从九品,宣宗兴定五年 (1221) 升从六品、从七品、正八品。辖有各殿位都监、同监数人及御直、内直共六十四员。

  • 西府兵

    东晋地方军队之一。见“北府兵”。

  • 殿丞

    宋朝殿中丞简称。

  • 弓正

    官名。传说黄帝置。《唐书·宰相世系表》:“黄帝子以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

  • 五邑走马

    官名。西周置。主管五邑的马政。《元年师兑簋铭》:“王呼内史尹册命师兑,匹师和父司左右走马、五邑走马。”

  • 上三旗司钥章京

    官名。清朝八旗护军营景运门直班大臣下所属官员,定额一人,以上三旗每旗司钥章京轮值。掌管紫禁城内值班钥匙。

  • 未央令

    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太仆属官有未央令。或为未央厩令简称。西汉时有五丞一尉。东汉太仆属官有未央厩令,主乘舆及厩中诸马。有长乐厩丞一人。官名,西汉置,此为未央厩令的省称,属太仆,掌御用舆马及厩中马,

  • 宫师府

    官署名。金朝置。掌保护东宫,导以德义。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正目始设,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詹事院詹事、三寺、十率府等皆隶之。官署名。金置,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