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寺大令
官名。渤海国官,殿中寺长官。
官名。渤海国官,殿中寺长官。
武官名。辽置, 见“中军都统所”。
魏晋南北朝任用官员的制度,其时门阀强盛,中央与地方的官员多由州郡中正所推荐的人员中选任,而中正品评人物分为九等,故称九品官人法,参见“九品中正制”。
官名。即王府、州郡所置行参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唐高祖武德(618-626)初复名行参军。官名。隋初,州置行参军,不署曹,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
官署名,宋置,掌酒醴之事。见《宋史·职官四·殿中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封孔子的后代原褒圣侯为文宣公,并兼任曲阜县令。见《唐会要·褒崇先圣》。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审计部,掌审计事务。见“审计部”。
官署名。八旗制度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
“著作郎”别称。著作郎的别称。详见“著作郎”。
见“元兴营缮都司”。
官名。晋设此官,主护西羌,或领刺史,或持节为之。见《晋书·职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