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拉部

乌拉部

部族名。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又作兀拉、兀剌,满语意为“江”。因分布于乌拉河畔,故名。源同※哈达部首领,纳喇氏(一说原为完颜氏)。世居忽喇温江(今呼兰河)一带。始祖纳齐布禄南徙辉发、乌拉部间启尔撒河源,避居乌拉河滨,二传至其孙(佳玛喀)时,在乌拉河岸洪尼地方筑城,为所部首领,自称贝勒。八传至补烟(布干),始强盛,尽并周边各部。十传至满泰、布占泰兄弟。在今吉林市东北68(或70)里松花江左岸建乌拉城(今名乌拉街,又称乌拉镇)。外城周15里,内城周2里。辖境大体南接辉发部(磐石县北境),西至苏斡延(今双阳河)与叶赫接,东达张广才岭,盛时达东海滨,北抵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县)南及拉林河中游一带。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初,为努尔哈赤所败,城破,被建州女真所并。遗民多为打牲乌拉户。属境有吴雅氏、颜扎氏、萨克达氏、兀札拉氏等女真60余姓,并有鄂尔图特氏等蒙古族杂居。(系表见下页)

附:乌拉部世系*

*本表参考《开原图说》(玄览堂丛书本)、《乌拉哈萨虎贝勒后辈档册》和《满洲实录》制成。同时也吸收了乌拉部后人赵东升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 阿礼海牙

    元朝大臣。又作阿礼海涯、阿卜海牙、阿不海牙。畏兀儿人。集贤大学士脱列子,同知枢密院事※野讷之弟。早年为武宗、仁宗宿卫,以清慎通敏,甚见信任。皇庆元年(1312),任参议中书省事,后升参知政事、左丞、右

  • 耶眉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耶眉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巴丹语支。使用人口有2600左右,居住在台湾本岛东南45海里的兰屿岛上。共有6个部落,红头、渔人两个部落在红头村;椰油部落在椰油村;东清、野银两

  • 洪德天宝

    大成国农民革命政权发行的钱币。参见“大成国农民革命”(101页)。

  • 幏布

    秦代南郡诸少数民族所织的一种土布,用以交纳赋税,因称幏布。秦惠文王(前338—前311年在位)时,定其民户岁纳8丈2尺。汉袭秦制,仍令其民以此纳赋。

  • 大板升城

    明代东蒙古城镇名。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主持兴建,由投靠俺答汗的白莲教徒丘仝等组织汉族工匠施工。约建成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据《三云筹俎考》、《大清一统志》等所载,地点在※丰州滩西部,约在今土默特

  • 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与东晋的一次大战役。苻坚统一北方后,自恃“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欲进取东晋,统一大江南北,建元十九年(东晋太元八年,383)七月,调集90余万兵力,对晋发动大规模进攻。八月,秦征南大将军苻融、

  • 生黎

    宋至清对部分黎族歧视的称谓。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岭南道·儋州风俗》:“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广东通志》云:“(琼州)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译言难辩其言,不知礼法,……号曰生黎。巢居

  • 李仁友

    ?—1196西夏宗王。党项羌族。夏仁宗李仁孝族弟。初封郡王。深沉有器度。以任得敬擅权危国,诬杀宗亲,故深自韬晦,口不言国事。及仁宗谋诛任得敬,于夏乾祐元年(1170)奉仁宗命,设计诱捕得敬党羽,得敬伏

  • 中会川

    见“广平淀”(131页)。

  • 卜奎至呼伦贝尔驿道

    清代东部蒙古地区驿道之一。雍正十年(1732),设置10站,乾隆元年(1736),调整各站之间距离并延长,设17站,长898里。咸丰七年(1857),又增加3站,延长360里,最后成21站,即:从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