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余丁

余丁

清代八旗制度下未被选中披甲和佐领内超编的多余成丁之谓。①挑甲考试不及格者。旗制规定:凡年满十八(初期定为十五、十六),或身高五尺以上者,即可选充披甲(八旗兵)。因受各佐领披甲定额所限,通常是披甲限额内缺出或佐领分编时,成丁才有机会挑补八旗兵。补缺之前,须经马箭、步箭等测试,是谓“验缺”。凡经验缺而落选者,称为余丁。②佐领内谥额人丁。旗制:佐领的编制以丁定额,各个时期有所变化,先后定以三百、二百、一百三四十丁。由于人口的滋长,佐领所容纳的丁数,实际已超出同时期的定额,多余的部分,也称为余丁。金德纯《旗军志》载:“余丁不任征伐,国有大役即以役之”。平时接受一定的技艺训练,以备战时应需。

猜你喜欢

  • 耶律定

    辽末王子。契丹族。为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第五子。受封秦王。保大二年(1122)三月,在女真军进逼下,随父西逃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时天祚帝堂叔耶律淳在南京(今北京)自立为“天锡皇帝”,世称“北

  • 阜康城

    古城名。位于新疆特讷格尔(今阜康县治所)。乾隆二十八年(1763,一作二十四年,1759)置建,供驻兵屯田用。城周5里有奇(一作5里8分)。分设4门:东绥惠、西振武、南丽阳、北宁朔。初为特讷格尔州判驻

  • 安德州

    唐宋时期邕州所属羁縻州。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县西安德乡。皇祐二年(1050),侬峒首领侬智高在此建立“南天国”。宋、元因之,属来安路。清属归顺直隶厅。

  • 款首

    见“门款”(135页)。

  • 恰克图西路卡伦道

    清代外蒙古卡伦道。共19卡伦。从恰克图开始,95里至察罕乌苏,95里至哈拉呼几尔,95里至哈布塔海,105里至济尔格岱,210里至鄂尔多果,70里至特穆伦,95里至额林沁拉木,95里至阿勒混博勒尔,1

  • 乌勒文

    原始的挖掘工具之一。鄂伦春语音译,亦译作“乌乐文”。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过去鄂伦春人以游猎为生,辅以捕渔和采集。此工具以木为之,长约1米,直径3公分,将细头削成扁尖形,用以挖掘块根植

  • 小如者部

    即“小如者室韦”(152页)。

  • 满洲大簪

    土默特等蒙古族地区女子的头饰。因自满族传入,故名。清代至民国初,蒙古族女子长到15岁时,开始改变发式,用簪别住头发使成髻。簪一般用骨或金属、玉、石制作。戴簪以示成年,可以婚嫁。

  • 拉林河卫

    见“纳邻河卫”(1272页)。

  • 中山

    ①地名。今河北定县。西汉高帝建中山郡,治卢奴(今定县)。景帝三年(前154),改为国。北魏复为郡。后燕燕元三年(386),燕王慕容垂称帝,定都于此。永康二年(397),慕容宝为北魏所败,退出中山,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