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坚固大宅颂碑
唐代壮族地区摩崖碑铭。简称《大宅颂碑》。唐韦敬辨撰。敬辨为澄州(今广西上林)首领,壮族,曾任廖州(今广西上林等地)刺史。碑完好,今存广西上林县澄太乡麒麟山麓石牛洞。刻于永淳元年(682)。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楷书汉字,间有壮族土俗字或汉族变体字。从右至左竖刻,凡17行,共381字。记述韦氏家族住宅的建筑工程及其经济生活。为研究壮族古代史的重要文物资料。
唐代壮族地区摩崖碑铭。简称《大宅颂碑》。唐韦敬辨撰。敬辨为澄州(今广西上林)首领,壮族,曾任廖州(今广西上林等地)刺史。碑完好,今存广西上林县澄太乡麒麟山麓石牛洞。刻于永淳元年(682)。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楷书汉字,间有壮族土俗字或汉族变体字。从右至左竖刻,凡17行,共381字。记述韦氏家族住宅的建筑工程及其经济生活。为研究壮族古代史的重要文物资料。
契丹官署名。“儿”有时写作“人”。又作南面行宫都部署司、汉儿(人)渤海都部署司(院)。契丹开国初,※耶律阿保机于天赞元年(922)创※宫卫制(斡鲁朵),新帝践位,皆置专有宫卫,终辽之世,共置12宫1府
1749—1834清朝将领。蒙古正黄旗人。卓特氏。字松岩。乾隆翻译进士。五十七年(1792),由礼部主事升员外郎,后迁郎中,内阁蒙古侍读学士。六十年(1795),迁内阁学士。嘉庆元年(1796),任科
见“乌秅”(329页)。
旧时对部分傣族的他称。始见于清代志书,谓其人性柔顺,居临水,普洱府属有之。因西双版纳小勐养及新平、元江等地傣族妇女喜着绣花服饰,故名。近代又他称为“花腰傣”、“花腰摆夷”。
犴皮套裤。鄂温克语音译。额尔古纳河地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狩猎时穿的传统套裤。有带毛和去毛的两种,此为去毛的,春秋季穿用;有毛、毛朝外的名“奥老黑”,冬季穿用。
东北古族名,亦为其所建政权名。一作夫馀。来源于中国北方古※貊族迁居东北的一支,一说夫余乃“”之缓读。传说其始祖东明出自※橐离国,逃奔“至本地的夫余而王之
西藏珞巴族对来自异氏族定居户的称谓。亦作纽磅、纽巴,珞巴语音译,意为“无地人”、“他氏族人”。须得到住地氏族或村寨首领同意后方能定居。经济生活以打工、开垦村公有林荒地、经营绝嗣和外迁户的土地,或借蓄奴
见“张堡城”(1182页)。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娱乐活动之一。一般于冬天第一场雪后举行。无固定人数,通常都是约亲朋好友参加。各人将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在纸上,暗地将其放于选择好的对象身上(一说家里)。若对方没发觉,便须按纸上所列,各办食
努尔哈赤夺取明沈阳、辽阳的战争。后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初十,努尔哈赤统大军直取沈阳,明守城总兵官贺世贤中努尔哈赤诱敌出城决战之计,统领亲兵千员出城迎战,全军覆没,贺世贤战死。后金军乘机夺取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