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厄鲁特

厄鲁特

清代对漠西蒙古诸部的总称。又译额鲁特。一说蒙语ogeled(高大、壮大)之汉译,原为卫拉特蒙古具体部落(卫拉特联盟中处于魁首之部落)名,后逐渐与卫拉特通用;一说为蒙语留下来之意。国外学者又往往沿袭突厥语族之习惯,泛称其为“卡尔梅克”。其先系蒙元时期※斡亦剌、明代※瓦刺。初分布于失思吉思(今锡什锡德河)和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经过长期发展变化,并融合和吸收周围突厥语族及东蒙古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有※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4大部。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后,原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列为四部之一。牧地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伊犁河流域以及青海扩展。以畜牧业为主,兼狩猎,农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大多信仰藏传佛教。17世纪中期后开始使用托忒文。各部分牧而居,互不统属,但有议事机构——楚固拉干(会盟),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与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联系甚为密切,表贡不绝。17世纪70年代,※噶尔丹称汗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成为准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统辖天山南北,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18世纪中叶,清廷统一西北,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地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其后裔至今尚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等地区。

猜你喜欢

  • 肇州

    金、元地方政区名。①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置,隶上京会宁府。因金太祖胜辽兵、“肇基王绩于此”,故名。治所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超等乡吐什吐村(或作望海屯旧址),亦说在该省肇州县东南第一松花江北岸八里城

  • 管内押蕃落使

    见“都知蕃落使”(1818页)。

  • 渤海

    唐代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国名(国外有人说是高句丽建立的国家),也是族名(一说只是国名)。亦作渤海国或渤海靺鞨。《盛京通志》称,海之傍山者为渤,“辽地”依山环海,因以为国名。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创立。隋

  • 合卓

    见“萧合卓”(1993页)。

  • 木骨闾

    古代北方民族柔然的始祖。东胡后裔。幼年时被鲜卑拓跋力微(220—277年在位)部贵族掳获,充当奴隶。因首秃,又忘其本姓名,被主人取名为“木骨闾”(鲜卑语)。成年后,免奴为骑卒。至拓跋猗卢(307—31

  • 库尔班·艾里·哈力德

    1846—1913新疆塔塔尔族诗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出生于阿亚古斯河(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境内)畔,长于哈萨克中玉兹。年轻时就读于俄国塞米巴拉丁斯克经文学校,受过良好教育,精通突厥语和中亚各民族语言,

  • 斋赛

    见“宰赛”(1949页)。

  • 萨尔塔克沁

    见于萨囊彻辰《蒙古源流》即“撒尔塔”(2491页)。

  • 脱木河卫

    明代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托漠河卫。永乐四年(1406)八月,与兀兰等4卫同时设立。治所在前苏联结雅河支流托姆河流域,旧说在苏子河支流托漠河地区。隆庆元年(1567)四月,海西脱木河等卫女真夷人

  • 达旺住哲

    参见“达旺细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