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张格尔之乱

张格尔之乱

清嘉道年间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反清叛乱。先后有4次。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新疆喀什噶尔人,维吾尔族,幼居浩罕)纠集安集延阿哈呼里等百余人、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萨雅克部、冲噶巴什部等500余人,进犯图舒克塔什、喀浪奎、乌帕拉特卡伦,任意杀掠,并谋攻喀什噶尔(今喀什),为喀什噶尔领队大臣色普征额等所败,遁走。道光四年(1824)八月,复伙同塔什库尔干布鲁特人玛巴特依斯拉木、安集延人巴布占诡称投诚,进犯乌鲁克卡伦,为游击刘发恒击退,走塔什库尔干等地,继续招集无赖,以图再举。翌年,偕布鲁特兵歼喀什噶尔帮办大臣巴彦巴图于阿克密依特。六年(1826)六月,率浩罕及布鲁特兵,复自开齐路入境,裹胁维吾尔族众万余,分兵进攻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遣人至浩罕,请援于迈玛达里汗,约“割喀城酬劳”,相继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4城,建立割据政权,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效法浩罕宫廷,建官立制,禁穿中国服装,妄图长期霸占南疆。嗣因在浑巴什河、柯尔坪、洋阿尔巴特、阿瓦巴特、喀什噶尔等战役中连遭惨败,被迫率少数亲随逃出卡外,流窜于木吉、阿赖等地。八年(1828)初,统兵由伊斯里克开齐潜入阿尔图什庄继续作乱,遭当地黑山派徒众狙击,逃喀尔铁盖山。被清军俘执,送北京处死,乱平。

猜你喜欢

  • 胡刺可汗

    契丹开国前,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首领。一说名楷落,又记作楷洛。大约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五年(746)至大历十三年(778)前后。时契丹附唐,受唐封恭仁王,授※松漠都督府都督,遂世称其为契丹王。后因范阳、平

  • 伯都王

    明代瓦剌贵族首领。又译歹都王。※脱懽子,※也先汗弟。明景泰五年(1454),瓦剌内讧,与赛罕王设计毒杀阿剌知院次子。也先被杀后。率众西走哈密,投奔其姐哈密忠顺王母弩温答失里。天顺三年(1459),遣使

  • 雍正谕土尔扈特汗敕书

    清满泰出使土尔扈特部携交车凌敦多布的敕书。有满文和托忒文两种文本。满文本是以宫笔缮写于浅黄缎幅上,宽40公分,长200公分,四周有精致细腻的黑色云雷花纹,卷末盖有20公分见方的雍正玉玺。缎幅以宣纸裱糊

  • 色瓦

    藏语音译。藏族地区的重量单位,约合2厘。也有以6粒青稞为1色瓦,20色瓦为1两者。还有以此为计算单位,向利用其草场放牧牲畜的农牧奴征派、征收徭役、财物者,每一色瓦约为0.5※普。

  • 白凌阿

    ?—1868清末蒙古族起义首领。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家贫,父母早亡,以贩马为生。咸丰九年(1859),聚众起义。后赴达尔罕王旗联络弥勒僧格、赵保承(绰号二喇嘛,蒙古人),发动蒙汉群众参加反清斗

  • 克石炭

    见“克失旦”(986页)。

  • 崦嵫馆

    北魏在都城洛阳专门接待西方诸族归附者之所。为四馆之一。馆因地而名,崦嵫山,在甘肃天水西境。古代常用来指日没的地方,《山海经·西山经》谓“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崦嵫之山”。泛指日所入之西方,故以此为馆

  • 英吉沙尔

    清代新疆地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维吾尔语“新城”之意。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总兵。三十一年(1766),改设领队大臣,隶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光绪九年(1883)

  • 齐默特色木丕勒

    1874—1942近代蒙古王公。光绪二十三年(1897) 3月,袭札萨克辅国公爵位。二十四年,向清政府献银两。二十八年(1902),任哲里木盟副盟长。三十一年(1905),升盟长兼兵备。三十二年封镇国

  • 段奈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又称波儿哈都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孙,※辛爱黄台吉第六子。驻牧于张家口以北马肺山一带,距明塞200余里。隆庆五年(1571),明蒙通和,受明封为指挥佥事。在山西新平市口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