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牛
苗族民间祭祀盛典。又称斗牛。源于祭祀祖先之活动。流行于贵州龙里、贵定、定番(今惠水)一带。逢子年祭祀一次,农历九、十月间举行。祭典日期由长老们议定,而后传递木刻晓谕各村寨。届时由巫师举行辅场仪式,长老主持斗牛。再由巫师主持杀牛祭礼祖先仪式。立石碑捆住水牯牛,由舅父或妻弟打牛,击昏后杀之祭祀。饮宴皆用牛肉做各种佳肴,妇女不参加宴席。祭祀后牛角必妥善保存。杀牛场竖一根4米多高的旗杆,离杆顶1米处钉1牛角形横木以示祭祀完毕。
苗族民间祭祀盛典。又称斗牛。源于祭祀祖先之活动。流行于贵州龙里、贵定、定番(今惠水)一带。逢子年祭祀一次,农历九、十月间举行。祭典日期由长老们议定,而后传递木刻晓谕各村寨。届时由巫师举行辅场仪式,长老主持斗牛。再由巫师主持杀牛祭礼祖先仪式。立石碑捆住水牯牛,由舅父或妻弟打牛,击昏后杀之祭祀。饮宴皆用牛肉做各种佳肴,妇女不参加宴席。祭祀后牛角必妥善保存。杀牛场竖一根4米多高的旗杆,离杆顶1米处钉1牛角形横木以示祭祀完毕。
见“布延彻辰汗”(471页)。
号太山公,党项族。唐末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折宗本子。约生当唐宣宗大中时期(847—859)。隶晋王李克用帐下。善团结部族,对付契丹与党项。临危致命,不顾其死。封上柱国,以其地为府谷镇。后授麟州刺史
即“夷俗记”(760页)。
保安族传统民歌。又称保安花儿、脚户令。流行于积石山保安族地区。约源于清代。多在节庆时演唱,演唱时,除用汉语外,衬词、借词中也用本民族语言,以及撒拉语、藏语等。节奏自由奔放,带有颤音,由低转高,婉转动人
见“忽母思部”(1489页)。
?—1232或1233蒙古国宗王。又译图类。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四子,※忽必烈之父。尊称“也客那颜”或“兀鲁黑那颜”,意为“大官人”。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后分封时,得民户5千。英武有
十六国时期西秦大臣。又作“童埿”。鲜卑乙旃氏。详见“乙旃”(3页)。
蒙文史籍作“额齐格喇嘛”,见“阿兴喇嘛”(1222页)。
即“恒滚河”(1723页)。
见“斡耳朵八里”(2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