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柴壁之战

柴壁之战

十六国时北魏与后秦的一次战争。柴壁,即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东岸柴庄。北魏天兴五年(402)六月,后秦姚兴遣义阳公姚平和尚书右仆射狄伯支等率步骑4万攻魏,拔乾壁(今山西临汾南汾水东岸),兴自将大军继之。七月,北魏拓跋珪遣毗陵王拓跋顺及豫州刺史长孙肥领6万骑为前锋,自帅大军继发以击之。八月,长孙肥等追击姚平至柴壁,平婴城自守,兴将4.7万兵救之,欲据汾水东天渡运粮以馈平。珪命增筑重围,内以防平之出,外以拒兴之入。后采纳广武将军安同建议,截汾曲为南北浮桥,乘西岸筑围。并率步骑3万逆击兴于蒙坑(今山西襄汾、曲沃2县之间汾河以东)之南,继分兵四据险要,使秦兵不得近柴壁。兴屯汾西,凭壑为垒,束柏材从汾上流纵之,欲以毁浮梁,魏军皆钩取以充薪柴。十月,城内粮竭矢尽,平乘夜率众突西南围,兴列兵汾西,举烽鼓噪为应。兴欲平力战突围,平望兴攻围引接,但叫呼相和,莫敢逼围。平计穷,乃帅麾下赴水死,诸将多从之赴水,珪使善游者钩之,执狄伯支及越骑校尉唐小芳等40余人,余众2万余人(一说10将4万余人)皆束手就擒。兴坐视不能救,举军恸哭,声震山谷,数遣使求和于魏,珪不许,乘胜进攻浦阪(也作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南浦州镇),寻闻柔然谋攻魏,始引兵还。

猜你喜欢

  • 实怜答里

    见“失怜答里”(591页)。

  • 拜巴噶斯

    ?—1640明末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博尔济吉特氏。卫拉特汗博贝密尔咱孙,哈尼诺颜洪果尔之子。初游牧于额敏河与伊犁河沿岸,后逐渐迁至乌鲁木齐地区。16世纪末17世纪前期,为卫拉特“楚固拉干”(会盟)

  • 罗卜藏扎什

    ①(? —1750)清代西藏地方官员。藏族。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执政时期,任卓尼尔职,管辖近拉萨之占达、墨竹工卡、乌苏、江堆达、鹿马岭五塘等处驿站,后参予珠尔默特谋反,阻断台站,断绝中央与西藏的文书往来。

  • 天寿

    ①隋代许国皇帝宇文化及年号。618—619年,凡2年。 ②于阗国王李圣天年号。963—966年,凡4年。

  • 蒙能

    ?—1456明景泰年间苗族起义首领。湖广武冈(今湖南武冈)人。苗族。初充广通王徽炸府家僮。景泰二年(1451),徽炸欲主天下,命其与苗民联络起兵攻武冈。事败,徽炸降为庶人,他仍留在苗民中继续活动。六年

  • 谙达侍卫

    参见“安达”(902页)。

  • 寇漫汗国

    东北古国名。一作寇莫汗国。初见于《晋书》,谓挹娄西与其境相接(《翰苑》引三国人鱼豢撰《魏略》文中也有是语,日本学人认为此《魏略》乃《肃慎国记》之误)。史无专传,近世学者多数认为,北魏之豆莫娄、唐之达莫

  • 大钞

    金代大面额的纸钞。分1贯、2贯、3贯、5贯和10贯5种面额。不足一贯者称小钞。详见“交钞”(875页)。

  • 甲郡马

    藏语音译,亦称“扎洗”。指原西藏地方政府1792年建立的由汉族担任教练的藏军。根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制定的《藏内善后章程》,从各类领主庄园内拨出3千※马岗地(支负差的单位),由领种马岗地的差巴

  • 高南容

    渤海王国大臣。仕于大嵩璘和大元瑜为王时。唐元和四年(日本大同四年,809),康王大嵩璘死,元瑜继位,奉命以和部少卿兼和干苑使、开国子身份至日告哀并聘问。时逢日平城天皇丧,嵯峨天皇嗣立。翌年(日本弘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