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噶俄仁巴
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为拉日禅定寺创建者。出生于次盖村。30岁居家学习宁玛派教法,后改宗格鲁派。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西藏卫地出家为僧,法名益西桑主(益希桑珠)。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受比丘戒,赐法名洛桑迥乃。入下密院学习,聆听堪布·桑洛弥通讲授《四家合注》、《八大解释》等。六十一年(1722),返回故乡,在拉日贡玛和雅尔昂噶尔宁等地潜心修行。雍正三年(1725),建静修院,有比丘百余人。按照下密院规章,建立胜乐、密集、大威德本尊修行供祭法会。
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为拉日禅定寺创建者。出生于次盖村。30岁居家学习宁玛派教法,后改宗格鲁派。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西藏卫地出家为僧,法名益西桑主(益希桑珠)。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受比丘戒,赐法名洛桑迥乃。入下密院学习,聆听堪布·桑洛弥通讲授《四家合注》、《八大解释》等。六十一年(1722),返回故乡,在拉日贡玛和雅尔昂噶尔宁等地潜心修行。雍正三年(1725),建静修院,有比丘百余人。按照下密院规章,建立胜乐、密集、大威德本尊修行供祭法会。
见“撒八”(2490页)。
古州名。西晋永嘉元年(307),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治所在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东晋咸和三年(328)废,义熙八年(412)复置,十二年又废。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复置,元嘉八年(431)废,十七年
官名。宣帝神爵三年(前59)置。为汉驻西域最高地方长官。职责主要为保护屯田,兼护南北两道。官署称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策大雅附近)。直属中央政府,由汉廷委派骑都尉或谏大夫担任,秩比2千石
清朝将领。字集五,号小泉。纳西族。云南丽江人。自幼好读书,有计谋胆略。咸丰年间(1851—1861),招募兵勇防卫乡里。后应杨玉科之聘管理七属(五府二厅)总局,随带练丁。后因征战受挫,退居四川会理。曾
地名。又名斡朵里、鄂多里。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牡丹江与松花江会合处马大屯。元时曾在此设置斡朵怜军民万户府,为女真水达达路所辖五个军民万户府之一。建州女直先世居此。元末明初,清太祖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
书名。元魏初(1232—1292)撰。5卷,初,弘州顺圣(今河北阳原东)人,字大初,一作太初,号青崖,因以名集。少辟中书省掾吏,被荐于朝,世祖忽必烈以其为故臣之子,授国史院编修,寻拜监察御史,官至南台
金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天眷二年(1139),完颜按答海自谭王进封;天德(1149—1153)初,易州易县(今属河北)人平章政事张通古以参机务有功受封;大定二十九年(1189)章宗兄完颜琮受封。宛平人知
明清泗城府对外来汉族人户的称谓。泗城府(属邕州羁縻州)改土归流前辖红水河上游两岸壮、布依族地区。境内土地、山林、河流、民人均属岑氏土官及其官族部属——亭目、甲目所有,各有区域,称庄园。外地汉族入境投靠
环州起义首领区正辞的封爵。参见“环州起义”(1277页)。
壮、布依族土司统治区域内土地名称。流行于广西泗城州(军民府),今红水河两岸。原有土地为农村公社公有。北宋以后为岑氏土官所有。土官将一部分土地授与亭目世袭领有,谓之亭田。亭目将其中最好的一份土地留给自己